理论教育 智慧文保类景区底层设备集成与整合

智慧文保类景区底层设备集成与整合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物联网的各专项技术实现底层设备的集成与整合,保障智慧文保类景区遗产保护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维护终端可以随时接收智慧文保类景区业务管理系统的各种消息与指令。

智慧文保类景区底层设备集成与整合

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的发展、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提出、新技术与新理念的促进,为智慧景区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信息化及精细化的管理需求、资源管理与保护的需求、文物管理与保护的需求、游客管理与服务的需求、服务社会与持续发展的需求,促使智慧文物保护类景区建设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

(一)需求分析

文保类景区在信息化建设领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信息化建设,推进文保类景区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必将促进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新的光芒与魅力。在未来文保类景区的发展中,需要立足景区基本特点与现有成果,消除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割裂,整合各种硬件与软件资源,实现各种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协同工作以及有效的资源共享,全力建设高效、安全、便捷及透明的智慧景区。

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就是要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园区各种设备、资源、业务系统集合在一起,为景区主管领导、业务管理部门、园区职员、来访游客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并建立信息共享环境,使得各种资源和信息能够在不同需求之间有效地组织与协同,保障景区的高效运营与持续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文保类景区的基础,在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各种硬件设备体系的建设,如在线服务器、网络交换机传感器以及监控器、手持终端设备、文物电子标签等,并通过底层网络实现各种硬件设备的连通、接入、互访及通信,满足遗产保护与管理信息的实时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可视化表达的需求与目标。

(二)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内容

(1)建设目标。信息基础设施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信息获取与传输平台。信息获取设施主要是指位于景区信息化体系前端的信息采集设施与技术,如遥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GPS终端、传感器以及摄像头视频采集终端、地感线圈或微波交通流量监测等信息采集技术与设备。信息传输设施是指有线及无线网络传输设施,主要包括通信光纤网络、4G/5G无线通信网络、重点区域的WLAN网络等以及相关的服务器、网络终端设备等。

上述分析表明,基于物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资源的接入与操作,保证数据的交换与信息传递,支撑业务系统的运转以及整个智慧文保类景区的运营。信息基础设施涵盖了各种设备互联、数据采集、访问操作等服务。通过提供以物联网为基础的设备消息中间件,为各种业务应用提供基础数据。通过物联网的各专项技术实现底层设备的集成与整合,保障智慧文保类景区遗产保护与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智慧文保类景区的组成。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文保类景区信息基础设施,必将配备大量的设备,这些设备包括各种视频监控设备,温度、湿度、压力等环境监控设备,声、光、电管理设备,游客手持导游终端设备,电子门票与刷录设备,工作人员手持的通信、检修设备等。这些设备通过整合与集成形成有机的整体,为智慧文保类景区在状态维护、游客服务、环境监控等方面提供支撑。

根据景区遗产保护与运营管理的需求,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字视频监控设备与数字视频监控网、遗产环境监控设备与监控网、移动服务终端设备与移动服务网、电子门票与刷录设备网等主要组成部分(图4-3),通过这些基础设备网络环境实现各种设备的接入与操作,最终通过设备消息总线,实现设备消息的采集、汇聚、融合、转发与设备的操作。

图4-3 智慧文保类景区信息基础设施组成(www.daowen.com)

(三)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系统功能

(1)数字视频监控网。视频监控网络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信息基础,主要应用于景区内部安防、园林景观管理、古建文物保护等方面。数字视频监控网的整体采用分布式结构,主要由前端视频设备、传输系统、管理系统、监视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等部分构成。整个数字视频监控网以光纤IP网为基础,通过部署于各处的数字网络摄像头、视频服务器及控制中心,实现视频监控工作的开展。

(2)遗产环境监控网。遗产环境监控网主要通过数字传感器对文保类景区文化遗产所在场所的温度、湿度、震动、磁场、压力、噪声等环境指标数据采集监控,以实现对火、水、风等形成的各种灾害进行预警管理与突发事故监控。与视频监控网类似,遗产环境监控网以分布式的形式构建,主要由前端传感器、传输系统、管理系统及数据采集模块等部分构成。通过遗产环境监控网,将整个遗产均纳入动态监测的范畴内,以实时、全面的动态监测为依据建立预警体系,创建全方位的保护机制,实现对整个遗产的预案规划、实时监控、即时上报、应急指挥、持续保护。

(3)移动服务终端网。移动服务终端网主要包括游客使用的导游服务终端、管理人员使用的各种手持维护终端、景区内部票务服务终端等设备。通过手持移动服务设备,游客与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连接业务应用系统,实现消息交换等功能,为游客与景区管理人员打造移动的、泛在化的综合服务网络。

①导游服务终端。游客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智慧文保类景区有关导游服务,包括景区导航、遗产介绍、餐饮/娱乐/游船等设施预订以及紧急呼救等;同时,景区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游客的服务终端随时确定游客位置,提供有效的导游服务。

②手持维护终端。与游客所持的导游服务终端设备类似,手持维护终端由景区管理人员使用。管理人员通过手持维护终端可以随时接收智慧文保类景区业务管理系统的各种消息与指令。同时,可以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与其他员工通过业务系统进行交流。通过手持维护终端,管理人员可以在现场实现对业务系统的连接、消息传递及数据维护等。

(4)电子门票。电子门票是文保类景区与游客交流的基本介质,通过门票电子化将极大地提升景区管理规范化与服务信息化水平,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将RFID与智能芯片等应用于景区电子门票,电子门票就具有定位功能,景区管理者不仅可以随时了解游客的时空分布,而且可以根据数据实时进行游客疏导和调控。可见,通过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使得电子门票一方面承担传统门票功能,另一方面可以承担游客在景区内游览智能卡的作用。在景区电子门票刷录过程中,利用智能芯片与RFID等技术实现非接触式的门票识别与业务操作,获取游客行为及时空分布数据,并实时传输到智慧文保类景区数据中心与管理中心,为景区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5)设备消息总线。设备消息总线承担设备的接入、设备消息的采集与融合以及对基础数据支撑环境的转发,是整个物联网数据整合与中转的中枢。设备消息总线针对不同类型的设备定制设备消息接口,通过该接口实现设备的连入、设备消息的吞吐及设备的操作。设备接口在使用过程中,相关应用通常具有事务性与时序性的特点。因此,设备消息总线需要具有消息订阅/发布、消息广播等功能。应用通过建立设备消息订阅,实现设备监控数据的接入与事件触发。通过这一方式,满足对文物、古建等遗产保护、灾害防控应用等需求。

(四)智慧文保类景区建设展望

建设文保类景区的基础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景区信息基础设施方案涵盖了数字视频监控设备与数字视频监控网、遗产环境监控设备与监控网、移动服务终端设备与移动服务网、电子门票与刷录设备网等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为景区提供全面、高效、智能、动态和安全的硬件基础,更为整个智慧景区的建设探索出高新技术应用之路。

智慧景区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对园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静态设施与动态行为进行最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科学的可视化管理与保护。物联网技术正是实现这些目的的最佳选择,通过物联网可以实现整个园林全方位的基础数据采集与感知,创建异构网络体系下全层面的信息共享与通信,提供完整数据基础上全过程的园区监控、保护、管理与服务。物联网是智慧园林景区的基础,为智慧景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