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体外体内一动不动,太极拳的立体式运动

体外体内一动不动,太极拳的立体式运动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体的内外之分,暴露在外的能见部位属于外,隐藏在内的不可见部位属于内;手臂和腿脚及整个身躯的动作为外形,神意和气血及整个内脏器官的运动为内形。太极拳锻炼时的一举一动,对于体内和体外动作及粗大和精微动作均须配合协调,才能称得上“一动无有不动”,为周身成一家的立体式运动。

人是立体的,也是多侧面和多层次的,人体有上下、内外、左右、前后之分,只有多侧面、多层次才能显示一种立体性。一张白纸平放在桌面上,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也无法看出它的层次来,所能见到的只是一张平面的白纸。而人就不同,太极拳锻炼是以人为本,人是运动的主体,练拳要求“一动无有不动”,说明不是单纯手脚的局部动作,而是人体的上下、内外、前后、左右每一部位都有相互协调的动作。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左旋右转、前进后退,这就成了全身上下、内外、左右、前后整体性的运动。人体的上下之分,按四肢而言,两手臂为上,两腿脚为下;按躯体来分,则头部在上,裆部在下;按胸腹来分,则胸在上,腹在下。人体的内外之分,暴露在外的能见部位属于外,隐藏在内的不可见部位属于内;手臂和腿脚及整个身躯的动作为外形,神意和气血及整个内脏器官的运动为内形。人体的前后之分,胸腹部在前称为前胸,背脊部在后称为后背,胸腹部的垂直中心由任脉统领,背脊部的垂直中心由督脉统领,称为前阴后阳。手臂有前伸后曲,腿脚有前进后退,眼神也有前放后收。人体的左右之分,从形态上看就很明白,无论是手脚、腰胯、眼耳鼻孔都分为左右,即有些成对的内脏也有左右之分,在运动中有左旋右转。“一动无有不动”就是全身每一部分都处在运动之中,所以称太极拳锻炼是立体式运动。

太极拳锻炼中的一招一式都具有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运动,是上有手动,下有脚动;上有虚灵顶劲,下有敛臀提裆;上有百会穴接天,下有涌泉穴接地。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练拳应是上下的联动。内有神、意、气血的运行,外有腰胯及四肢的动作;外现气势鼓荡,内有神意静守;外有骨肉牵动,内有脏腑蠕动。有内必有外,有外必有内,练拳又是内外的互动、神与形的结合。腰胯的左旋右转也不是平面的转动,是带有左上左下和右上右下、左上右下和右上左下的螺旋式转动过程,手脚也有左虚右实或左实右虚之分,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练拳又是左右的协动。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前有含胸,后有拔背,是胸部和背部的前后配合。手臂有前伸和后曲,腿脚有前进和后退、前弓和后坐之分,是手和脚的前后曲伸运动,眼神也有前视和后收的收放之动。

太极拳的基本步法训练,所谓“迈猫步”,并不是猫着腰放轻脚步那么简单,严格来讲在基本步法中也应该具有全身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立体式概念。如欲迈出右脚时先要腰胯松沉,将重心坐实于左脚,当迈出右脚时就觉得轻巧灵活,再由腰向右上将左腿缓缓提伸至虚实变换的临界点,继而腰胯向右下慢慢松沉至右前脚下,即为在后的左脚由实变虚、在前的右脚由虚变实的过程。腰向右上又向右下的转动由丹田内气带动,丹田内气是由心意带动,丹田不仅带动了腰,同时还带着脚掌下的涌泉穴。涌泉穴的一提一放,脚掌下才有了沉降和飘浮的感觉,沉降又顺应了地心引力,飘浮是地心的反作用力,上升时气血走的是阳脉,下降时气血走的是阴脉,所谓阳升阴降。所以两腿脚虚实渐渐变换的过程包含上下、内外、前后、左右的配合动作,这都说明了太极拳的整体性运动是一种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式运动,完全符合“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前后进退、左右转动,一动无有不动,周身成一家”的锻炼原则。(https://www.daowen.com)

对于内外动作的协调方面,外形的躯体及四肢动作容易见到的称为形,内形的神、意、气、血及内脏动作不易见到的称为神,练拳时内形和外形必须相互配合,表现出以神带形、以形传神的神形兼备,称为内外相合。内外关系表现为一表一里,内外动作有粗大与精微之分,由内形带动外形,一动无有不动,既有内动,又有外动,既有大动,又有微动,全身内外各处无有不动之处。正如《周身大用论》所云:“如问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粗无不到。”表,是指人体外表的能见部分,即躯体及四肢的外形动作;里,是指人体内在的不可见部分,即神意及气血等的内形动作;精,是指精微细巧的动作,包括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敛臀提裆,以及气血循着经络的运行和阴阳虚实的转化等;粗,是指手脚所划行较大幅度而明显的动作,如一手化一手打的攻防之用法等。太极拳锻炼时的一举一动,对于体内和体外动作及粗大和精微动作均须配合协调,才能称得上“一动无有不动”,为周身成一家的立体式运动。

根据太极拳立体式运动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易做到的,只能随着练拳的不断深入,在拳艺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渐去认识和深入理解各项要求和要领。如虚灵顶劲、敛臀提裆、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气贯四梢、全身放松、节节贯串、气敛入骨、分清虚实、无过不及、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只有在充分认识和准确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从立体式的运动中体会到练拳的韵味。只有真正理解上述的立体式运动要求,才能深入挖掘、继承、研究、发展、探求太极拳的深奥渊源,为弘扬中华武术、传播太极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