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握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是开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前提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之时,一方面,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意愿与能力很强;另一方面,在思想认知、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很稚嫩。因此,针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所开展的民俗文化教育需要立足兴趣激发,重在循序引导。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虽有其可行性,但并不属于常规教学内容。要想把原本不属于常规教学内容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较远的内容较好地加以落实,需要教师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开展好民俗文化教育。教师可以营造文化情境,引发学习兴趣,扩大学生参与面和以小型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民俗文化教育。
(二)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升是推进民俗文化教育的关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是关键。在民俗文化教育中,教师个人的人文素养极为关键。教师要言传身教,不断学习和钻研、积累和消化,广泛阅读历史典籍,坚持搜集民俗文化资料,力求做到融会贯通,把民俗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开设相关公开课,观摩优秀课例,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基本功,对民俗文化教育有一种新的、全面的感知和体会。凡是教师功夫钻研到家的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就得心应手,储备在脑海里的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学生也容易产生对教师的信服感和敬重感,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能顺利达成。(https://www.daowen.com)
学校教育只是民俗文化教育的一个分支。在民俗文化教育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承担起各自的义务与责任。民俗文化教育是一个宏大而持久的工程,单纯依靠学校和教师无法形成燎原之势。民俗文化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这股合力来自学校、教师,更来自家庭和社会。在笔者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所在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大力支持,得到所在的社区和学生家长的帮助,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教育资源和有益建议,促成了民俗文化教育成为学科教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初中道德和法治课开展民俗文化教育还有许多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内容,如进一步丰富民俗文化教育内容与形式,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机制,还可以将其纳入学校课程文化建设范畴,形成专门的校本拓展课程等。作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