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黄香草木犀、辟汗草、黄花草木樨、败毒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高60~90 cm,有时可达1m以上。茎直立,粗壮,多分枝。三出复叶,互生;托叶线状披针形,基部不齿裂,稀有时靠近下部叶的托叶基部具1或2齿裂;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5~27 mm,宽4~7 mm,先端钝,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有不整齐的疏锯齿。总状花序细长,腋生,花多数;花萼钟状,萼齿5,三角状披针形,近等长;花黄色,长约4 mm,旗瓣椭圆形,先端圆或微凹,基部楔形,翼瓣比旗瓣短,与龙骨瓣略等长;雄蕊10,二体;子房卵状长圆形,花柱细长。荚果小,倒卵形,长3~3.5 mm,棕色,仅1节荚,先端有短喙,表面具网纹。种子1颗,近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产于东北、华南、西南各地。其余各省常见栽培。生于山坡、河岸、路旁、沙质草地及林缘。云梦野外可见。图片拍摄于云梦县行政服务中心。
【药材名】辟汗草。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草木犀Melilotus officinalis(L.)Pall.的干燥全草。
【采收加工】6—8月开花期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https://www.daowen.com)
【药材性状】全株或切成小段。茎直立,多分枝,外表有纵棱,绿色或黄绿色。三出复叶,互生,有柄,小叶片多皱缩,展平后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3 cm,宽0.5~1cm,先端钝圆或近平截,有纤柔小齿;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托叶线形,长约5 mm。总状花序纤细,腋生或顶生,花多数,小型,长3~4 mm;花萼钟形,花冠蝶形,黄色,二体雄蕊,质脆或稍韧,气芳香。以色绿、芳香气浓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凉;有小毒;归肝、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暑化湿,健胃和中。用于暑湿胸闷,头胀头痛,痢疾,疟疾,淋证,带下,口疮,口臭,疮疡,湿疮,疥癣,瘰疬。
【附方参考】(1)治疟疾:草木犀一两,煎汤。在疟发前一小时服用。
(2)治疳疮,坐板疮,脓疱疮:辟汗草、黄柏、白芷、雄黄、冰片、艾绒等磨粉,卷成纸条,点燃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