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佛豆、竖豆、胡豆、南豆。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高30~120 cm。主根短粗,多须根,根瘤粉红色,密集。茎粗壮,直立,直径0.7~1cm,具4棱,中空,无毛。偶数羽状复叶,叶轴顶端卷须短缩为短尖头;托叶戟头形或近三角状卵形,长1~2.5 cm,宽约0.5 cm,略有锯齿,具深紫色密腺点;小叶通常1~3对,互生,上部小叶可达4~5对,基部较少,小叶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稀圆形,长4~10 cm,宽1.5~4 cm,先端圆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腋生,花梗近无;花萼钟形,萼齿披针形,下萼齿较长;具花2~6朵呈丛状着生于叶腋,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及黑色斑晕,长2~3.5 cm,旗瓣中部缢缩,基部渐狭,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雄蕊二体(9+1),子房线形无柄,胚珠2~6,花柱密被白柔毛,顶端远轴面有一束髯毛。荚果肥厚,长5~10 cm,宽2~3 cm;表皮绿色被茸毛,内有白色海绵状横隔膜,成熟后表皮变为黑色。种子2~6,长方圆形,近长方形,中间内凹,种皮革质,青绿色、灰绿色至棕褐色,稀紫色或黑色;种脐线形,黑色,位于种子一端。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蚕豆是人类最早栽培的豆类作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长江以南为胜。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云梦各乡镇都有栽培。图片拍摄于倒店乡大潘村。
【药材名】蚕豆、蚕豆花、蚕豆壳、蚕豆叶、蚕豆茎。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蚕豆ViciafabaL.的种子、干燥花、种皮、叶或嫩苗、茎。
【采收加工】蚕豆:夏季果实成熟呈黑褐色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扬净后再晒干。或鲜嫩时用。蚕豆花:4月开花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蚕豆壳:取蚕豆放水中浸透,剥下豆壳,晒干。蚕豆叶和蚕豆茎:夏季采收,晒干。
【药材性状】蚕豆:种子扁矩圆形,长1.2~1.5 cm,直径约1 cm,厚7 mm。种皮表面浅棕褐色,光滑,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蚕豆花:干燥的花,黑褐色,皱缩,长约2cm,萼紧贴花冠管,先端5裂片,每因干燥碎断而残缺,花的旗瓣在外,并包裹着翼瓣和龙骨瓣,因皱缩卷曲,不易分辨。气微香,味淡。以花朵干燥、完整、紫黑色者为佳。
蚕豆壳:干燥的种皮,呈黄褐色或棕褐色,卷曲为不规则的碎片。大小不等,质脆易碎。
蚕豆叶:羽状复叶,有小叶2~6片,叶轴顶端有狭线形卷须,叶柄基部两侧有大而明显的半箭头状托叶。小叶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或广椭圆形,长4~8 cm,宽2.5~4 cm,先端圆钝,具细尖,基部楔形。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蚕豆:甘、微辛,平;归脾、胃、心经。蚕豆花:甘、微辛,平。蚕豆壳:甘、淡,平;归肾、胃经。蚕豆叶:苦、微甘,温;归肺、心、脾经。蚕豆茎:苦,温;归脾、大肠经。(https://www.daowen.com)
【功能主治】蚕豆:健脾利水,解毒消肿;用于膈食,水肿,疮毒。
蚕豆花:凉血止血;用于咯血,鼻衄,血痢,带下,高血压。
蚕豆壳:利尿渗湿,止血,解毒;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胎漏,天疱疮,黄水疮,瘰疬。
蚕豆叶:止血,解毒;用于咯血,外伤出血,臁疮。
蚕豆茎:止血,止泻,解毒敛疮;用于各种内出血,水泻,烫伤。
【附方参考】(1)蚕豆:①治膈食:蚕豆磨粉,红糖调食。②治水胀,利水消肿:胡豆一至八两,炖黄牛肉服。不可与菠菜同用。③治水肿:蚕豆二两,冬瓜皮二两,水煎服。④治秃疮:鲜蚕豆捣如泥,涂疮上,干即换之。如无鲜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捣敷亦效。
(2)蚕豆花:①治咯血:蚕豆花三钱,水煎去渣,溶化冰糖适量,一日二三回分服。②治血热漏下:鲜蚕豆花一两,水煎服。
(3)蚕豆壳:①治小便日久不通,难忍欲死:蚕豆壳三两,煎汤服之。如无鲜壳,取干壳代之。②治吐血:蚕豆壳,四五年陈者炒,煎汤饮之。③治大人小儿头面黄水疮,流到即生,蔓延无休者:蚕豆壳炒成炭,研细,加东丹少许和匀,以真菜油调涂,频以油润之。④治胎漏:炒熟蚕豆壳磨末,每服三四钱,加砂糖少许调服。⑤治疬串:油盐蚕豆壳一盅,麻油浸一周时,取起,将豆壳瓦上焙,研为末,麻油调搽患处。
(4)蚕豆叶:取鲜蚕豆叶捣烂挤汁,每服20毫升,每日2次。煎服效果略差。此外,蚕豆叶粉与檵木粉混合外用,也有止血消炎效果,可用于外伤小出血。
(5)蚕豆茎:①治各种内出血:蚕豆梗焙干研细末,每日三钱,分3次吞服。②治水泻:蚕豆梗一两,煎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