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气相色谱法: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

气相色谱法: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1 年,英国人马丁和辛格把茨维特色谱法的操作形式与液-液萃取原理结合结来,发明了分配色谱法,并由此获得了1952 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后,色谱法被逐渐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方法相继产生,成为十分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都能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色谱法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

气相色谱法:环境有机污染物分析

色谱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分离分析技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M.Tswett)在研究植物叶子的色素成分时,将植物叶子中的石油醚提取物倒入装填有碳酸钙颗粒的玻璃管顶端,提取液中的色素被吸附在顶部碳酸钙颗粒上;然后用石油醚不断自上而下淋洗,此时色素在玻璃管内向下移动,结果色素中各组分互相分离形成各种不同颜色的谱带,茨维特把这些色带称为“色谱”,并把这种方法命名为色谱法。以后此法逐渐应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色谱”二字虽已失去原来的含义,但仍被人们沿用至今。1941 年,英国人马丁(A.J.P.Martin)和辛格(R.L.M.Synge)把茨维特色谱法的操作形式与液-液萃取原理结合结来,发明了分配色谱法,并由此获得了1952 年诺贝尔化学奖。此后,色谱法被逐渐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纸色谱、薄层色谱、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各种色谱方法相继产生,成为十分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并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气体、液体和固体样品都能用色谱法进行分离和分析。

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色谱法的定义,色谱法是一种物理分离方法。填入玻璃管或不锈钢管内静止不动的一相(固体或液体)称为固定相;自上而下运动的另一相(一般是气体或液体)称为流动相;装有固定相的管子(玻璃管或不锈钢管)称为色谱柱。当流动相中的样品混合物经过固定相时,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类型、强弱也有差异,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用下,不同组分在固定相上滞留时间长短不同,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再通过与适当的柱后检测方法相结合,便可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离与检测。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色谱法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一方面,色谱分析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色谱仪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仪器操作和数据处理更加快捷、准确、简便;另一方面,色谱技术的不断发展,如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发展、毛细管超临界流体色谱和毛细管电色谱、多维色谱等全新色谱方法的出现、高灵敏检测器和各种联用(色谱与光谱或质谱联用)技术的采用等,使色谱法的分离效率、检测灵敏度不断提高,分析样品所需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能适应更加复杂的分析对象。同时,色谱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分类也更加复杂。(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