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以因革损益观瞻,传承礼乐传统

以因革损益观瞻,传承礼乐传统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对礼乐传统的无知或者误解,人们对礼乐的定性是封建专制、等级制度、保守复古等。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王朝兴盛之时,即完成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的任务之后,必然会在文化领域有一番“制礼作乐”的作为。最早进行“制礼作乐”的乃是周初思想家、政治家周公。周公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礼乐文明特质。此后的“制礼作乐”就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革新,重塑社会和人心的秩序,完成文化转型,以推动社会正常发展。

以因革损益观瞻,传承礼乐传统

由于对礼乐传统的无知或者误解,人们对礼乐的定性是封建专制、等级制度、保守复古等。其实,礼乐的产生远远早于封建专制制度,礼乐文明体现的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文明秩序。礼固然强调差异,但差异未必非得表现为等级制度,且尚有乐之“和合”作用予以补救。礼乐传统更不等于保守和复古。在古人看来,应该保存、守护礼乐秩序,但是不应以复古的方式,而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揆诸历史,礼乐传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原因就在于每过一个阶段,礼乐制度总会出现一次因革损益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孔子在谈及上古文明关系时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说明礼乐文化是发展的。这种发展既有增加的因素,也有删汰的成分。增加与删汰的标准皆以现实需要而定。但无论如何变革,都不是彻底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正是这种根据形势变化而变通的态度,才使礼乐不断焕发生机活力。礼乐精神在这种形式的不断变革中得以传承和弘扬。

纵观中国历史,每当王朝兴盛之时,即完成政权巩固、经济发展的任务之后,必然会在文化领域有一番“制礼作乐”的作为。最早进行“制礼作乐”的乃是周初思想家、政治家周公。周公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礼乐文明特质。此后的“制礼作乐”就是通过对礼乐文化的革新,重塑社会和人心的秩序,完成文化转型,以推动社会正常发展。这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观念一致。(www.daowen.com)

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不能持虚无主义的态度,不能对礼乐传统的积极意义视而不见并依然坚持那种偏颇的否定立场;另一方面也不能持复古主义立场,企图将传统礼乐制度完全照搬过来。孔子早就告诫过:“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