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滕氏治世:以道化民,不强制

滕氏治世:以道化民,不强制

更新时间:2025-09-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国家之食,必取税于民。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而不信矣。民果化,则无不可为之事矣。可见,滕氏治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道”化民,而不是以“法令”强制民。

三、化民之治

治世的对象实质上就是“民”,“民”被治理好了,则“世”也就治理好了,因此,民的地位在国家中是至关重要的,滕氏说:

国以民为主,民以食为天。

老子教治天下者,当以淡泊无欲为本。凡厥有生,以食为命,无论贤愚贫富,是则上下同一命根也。然国家之食,必取税于民。[67]

即是说,治理者及国家都须靠“取税于民”,因此,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治理好民。那么怎样才能治理好民呢?滕氏说:

信不足焉,有不信,谓在上为政之人,不能以清静自正,而启民心,反以多彰法令。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而不信矣。[68]

在上有治国之责者,固当躬行节俭,清正为范,以正人心可也。且在上之人,犹然不知止足,而虚尚浮华极口体之欲,而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而厚积货财,且上行下效捷如影响,故上有好之,而下必有甚焉者。上下人心如此,吾知大道之难行也。[69]

苟忘贵贱之分,则人人皆为我用矣,又岂非无用之为大用耶。[70](https://www.daowen.com)

这里滕氏强调了治理好民,首先要正民心,这就要求在上为政者能“清静自正”、“清正为范”,并能将民放在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上,这样上下之心均合于道,“人人皆为我用”,则国家不治而自治了。

滕云山又说:

老子之学,有有为法,有无为法。有为法者,治世之道也。故曰为学日益,务欲增其智识。益其所习,故日益。无为法者,务欲求其真。克去情欲隳形泯智,故曰日损。如孔子之克己,庄子之无己是也。学道之人,必须要克尽私欲,情智两忘,私欲净尽,损至于无,所以我无为而民自化。民果化,则无不可为之事矣。此为无为,而后可以大有为,故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事。[71]

以真实朴素教民,胜于奢华多欲为佳,试观近今世界,尚多智与多欲,将民间脂膏刮到净尽,以填一己之私欲,不但无益于民而反害民。[72]

为政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即不救,不救则惑多矣,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忘形去智,以道合一。[73]

大国民众,治非易易,故以无事为治国之政教也。无事国自安定,国安定,则民食足,民食足,则国富强,良政福民如此。[74]

这就是说,为上者如能无为,则民就能自化,相反,为政者多智与多欲,则害民而天下乱。因此,在上者要治理好国家,就要使自己的政令合于“道”,要多施“良政”。“良政”就要与道合一,就是不扰民,就是“以无事为治国之政教”。可见,滕氏治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道”化民,而不是以“法令”强制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