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酒泉西河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文集研究

酒泉西河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文集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西河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赵建平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七组西侧的白沙河东岸河谷台地上。西河滩遗址的发现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走遍了全区19个乡镇及农林场,行程3820公里,共普查确认文物遗存点260处,其中西河滩遗址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田野文物普查中发现的。西河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酒泉西河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文集研究

酒泉西河滩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酒泉市肃州区博物馆 赵建平

西河滩遗址位于酒泉市肃州区清水镇中寨村七组西侧的白沙河(也称西河)东岸河谷台地上。西河滩遗址的发现应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为了进一步全面摸清田野文物遗存的分布状况,加强对田野文物的保护管理,1986年,国家文物局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田野文物普查工作。省文物局专门成立了文物普查领导机构,举办了文物普查领队培训班,抽调省直有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分片指导全省各地的文物普查工作。肃州区(当时为县级酒泉市)积极落实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认真安排部署本区的田野文物普查工作。成立了由文化局牵头,博物馆具体实施的文物普查队,常设队员5人,于1987年3月开始,次年3月结束野外工作,历时14个月。走遍了全区19个乡镇及农林场,行程3820公里,共普查确认文物遗存点260处,其中西河滩遗址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田野文物普查中发现的。当初,普查队路经西河滩时,看到河东岸河谷台地上有一沙梁、沙丘形成的地貌,地表异于它处,普查队员就在该处仔细寻找古代遗物,终于发现了细泥彩陶片,灰陶片(多为宽耳器物)、石刀、纺轮等,初步探掘文化层厚约40~50厘米,分布面积大约5万平方米左右。普查队十分振奋,在冯明义、刘兴义两位老专家的带领下,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拣到的遗物和文化层堆积,确认这是一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可能属于四坝文化类型,根据当地人们对这一区域的俗称,就把此处命名为“西河滩遗址”,确定为一处文物保护点。整个田野普查、资料整理工作完成后,西河滩遗址于1990年被批准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聘请了两名业余文物保护员,协助博物馆进行日常的管护工作。2002年,西气东输工程进入了即将全线开工阶段,肃州区博物馆安排专业人员对工程沿线文物保护点又进行了调查,准确记录了工程施工时涉及的文物点,其中西河滩遗址也在范围之内。我们将调查情况向省文物局做了汇报。后来,省文物局指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具体实施调查、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由于西气东输管线靠遗址南部而过,考古所的专业人员也就重点调查了南部区域,看见了一些散落陶片,认为有必要进行考古发掘,以揭示真正的文化内涵。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全面展开,考古发掘工作迫在眉睫。2003年6月,省考古所委托西北大学考古系负责开始对西河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现场见封底照),发掘工作由王建新和赵从苍两位教授主持,9月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发掘揭露遗址面积近万平方米,发掘出房屋基址33座(照1),储藏坑31座,烧烤坑321座,陶窑4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照2)、石器、骨器等,其中的骨针(照3),磨制水平相当高,针孔仅仅能穿过现代缝衣线。在遗址的上层还发掘了几座魏晋时期墓葬,出土了一枚鸡蛋。(www.daowen.com)

这次考古发掘表明,西河滩遗址是一处四坝文化的大规模聚落遗址,社会形态很可能处在一个介于半农半牧的原始状态,距今4000年。其他内涵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古发掘来揭示。四坝文化是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之后,甘青地区兴起的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地域性较强的青铜文化,这个文化类型因于1956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山丹县的四坝滩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距今约4000年到30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中后期到商代前期。20世纪的70年代,玉门火烧沟墓地的发现和发掘,为四坝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四坝文化有可能是从马家窑文化的马厂类型演变而来,后又受到齐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其居民过着亦农亦牧而以牧业为主的生活。青铜制作在齐家文化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基本上仍停留在生产武器、工具和小件饰物的阶段。长久以来一直未能找到同时期的聚落遗址,使我们对四坝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无法深入。西河滩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重大空白,对于全面认识和研究四坝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文化分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以及该地区古代名族的构成、名族迁徙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资料。

(原文刊载《陇右文博》2004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