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玉门火烧沟遗址的文化内涵

玉门火烧沟遗址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玉门火烧沟遗址的文化内涵玉门市博物馆王璞玉门火烧沟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于1976年。火烧沟遗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火烧沟文化是羌文化。而在火烧沟文化东面的齐家文化各遗址,甚至临近火烧沟的东灰山遗址,均不见这样典型的羊文化特点。

玉门火烧沟遗址的文化内涵

玉门火烧沟遗址的文化内涵

玉门市博物馆 王 璞

玉门火烧沟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出土于1976年。这是一处含有大量彩陶的早期青铜文化遗址,距今约37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距玉门市区20公里。因火烧沟文化的出土地周围是一片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所以这一古文化遗址被考古学界称为“火烧沟文化”。火烧沟遗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羌人生活的再现

火烧沟遗址以墓葬为主,已发掘清理出的古墓有312座,而墓葬又分上中下3层。最上面的一层,离地面约30~100公分;处在中间的一层,离地面约1到2米;最下面的一层,基本都在2米以下。考古工作者对上中下3层墓葬进行了清理,共出土了312座古墓。据考古专家推断和碳同位素测定,处在上面的一层,主要是魏晋墓和汉代墓;处在中间的一层,多数是汉代墓;最下面的一层,为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墓葬,距今约3700年左右,约与夏代同时。因此,火烧沟遗址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第三层。

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显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显然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火烧沟文化是羌文化。《说文解字》说:“羌,西方牧羊人也。”位于夏朝西垂的火烧沟墓葬中出土的四羊头铜权杖柄、羊头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规格的随葬羊骨,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点。而在火烧沟文化东面的齐家文化各遗址,甚至临近火烧沟的东灰山遗址,均不见这样典型的羊文化特点。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兽骨,均以猪为主,羊骨极少。因此,火烧沟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应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烧沟人应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火烧沟墓葬的贫富和等级差别非常明显,随葬品少的仅有陶器一件,多的陶器达十二三件,还常伴出铜器,金银器、玉器、松绿石珠、玛瑙珠、贝、蚌等。有人殉或以人祭牲的墓葬共有20多座。在葬俗方面多采用羊随葬,这与当时的畜牧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二、发达的农牧业

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带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墓葬中男女的装束、发饰、发具等,都表现了古代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联想其发达的畜牧业,这里很可能是古代羌族部落的生活遗迹

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锄、刀、斧、镰、锤和磨盘等农具,这些农具大多数是石制器具,也有不少铜制器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栗粒和植物种子。在部分墓坑中,还出土了制作精美的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火烧沟遗址的墓葬中,用大量的羊作随葬品,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号墓用羊多达44头。这一情况说明当时玉门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综上所述,火烧沟文化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定居的时间很长,已进入青铜时代

三、精美的彩陶文化

火烧沟遗址出土文物中彩陶、石器与金银器、铜器共存。出土铜器200余件,陶器近千件,还发现有精制加工的金、银耳环以及玉器等。最为突出的当推大量的陶器,它们大多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其中不少属于珍品。如人型彩陶罐、人足彩陶罐、鱼型陶埙、鹰嘴壶、三狗方鼎等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人型彩陶罐1989年出土后,于1990年由国家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推荐,在北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进行了展出,为当时甘肃省选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现存于国家博物馆。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时代的一种吹奏乐器,是国内已经出土的古代乐器中年代较为久远的古乐器之一,极富特色。鹰嘴壶、三狗方鼎等造型优美,制作细腻,形象逼真,表现了远古时期的火烧沟人高超的智慧和审美能力。

火烧沟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是河西走廊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火烧沟出土的陶罐有98种,质地繁多,图案花纹各异,极具艺术性,富有观赏价值。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较为接近,说明曾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但三角形器盖、砷铜制品的大量存在,以及某些其他特点又与中亚文化接近。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所以部分彩陶的彩已脱落。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火烧沟墓葬的彩陶占陶器总数的一半以上,黑彩多而红彩少,著红底色上施黑彩的较多。器形以4耳带盖的彩陶或粗陶罐为典型,是火烧沟墓葬最突出的代表,为甘肃地区其它文化中所少见。

四、夏代最先进的青铜文化之一(www.daowen.com)

火烧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火烧沟墓地有312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铜器大部分由铸造而成,火烧沟出土的一件四羊铜权杖杖首为分铸,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分铸铜器。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北京大学李水成教授曾经指出:火烧沟文化普遍发现砷青铜,这一特征与西亚、南欧及北非的早期铜制品相同,反映出火烧沟文化有可能与外界存在某种形式的联系。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组学者,利用同位素源手提X光荧光仪,对玉门火烧沟齐家文化墓葬内出土的45件铜制品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是红铜制品占13件,余为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制品。铜器在制作上锻与铸都有,而以锻为主。范铸法有单范铸造,而铜镜、有銎斧则用合范铸造。在火烧沟还发现了镞与镰的石质范。关于齐家文化的年代,依碳14断代数据,树轮校正为公元前2255年至公元前1910年。

火烧沟遗址也是甘肃省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古遗址,达200多件。在早期一个遗址中出土这么多铜器,全国罕见,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当时全国各夏代遗址中出土铜器的总和,在我国各个夏代遗址中是最多的,这个纪录至今没有被打破。火烧沟遗址的制铜技术在当时是全国最先进的,被考古界的很多专家认同。火烧沟遗址发掘的铜器,对中国夏代即有青铜文化的论断曾经提供过重要的证据,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铜器以模铸为主,有斧、镰、镢、凿、刀、匕首、矛镞、钏管、锤、镜形物等,还发现了铸镞的石范。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铜器共存现象很多,说明冶炼技术很早就被火烧沟人所掌握。火烧沟文化遗址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曾有火烧沟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四羊首权杖饰是迄今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铜箭镞石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镞即箭头,这种兵器战争中消耗量很大,射出后又不能收回,没有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业是供应不上的。

火烧沟人的黄金制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齐头和缝的金耳环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一例。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微泛红色。火烧沟遗址还出土了一个金属鼻环,这个鼻环是银白色的,外表光亮。它不会是纯银,因为银经过几千年早就氧化而发黑了;它也不会是纯金,因为金是黄色的。它到底是什么金属,因为发掘报告还没有正式出版,我不能确知。但有一点应是肯定的,即它是由合金制成,估计金、银是其主要成分。火烧沟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炼青铜,而且能冶炼其他合金,这说明火烧沟的金属制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火烧沟文化是我国夏代时期最先进的文化之一。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发现的铜器最多,冶铸青铜的技术最高。”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也说:“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判断四坝文化火烧沟墓地居民的铜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火烧沟墓葬中随葬的石范,证明其居民已掌握了制铜技术。”我们知道青铜器的出现是划时代的重要事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火烧沟文化因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被定为青铜器时代文化,从而跨入我国夏代时期先进文化之列。

在我国夏代时期的西北,马家窑文化已经消失,齐家文化也开始衰落,火烧沟文化更是一枝独秀,代表了当时西北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中原青铜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代有关夏代的文献对此地区也多有涉及,这和火烧沟的考古资料,共同印证了河西走廊在我国夏代时期不但与华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着最先进的文化。早期羌人——火烧沟人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周边部族,正如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所说:“在四坝文化中,火烧沟墓地居民掌握的制铜业技术是离群的,又是超时代的。”

五、神奇的艺术表现力

玉门火烧沟出土的20多只陶埙,是远古的一种吹乐器,其形状如金鱼,鸡蛋大小、彩绘,远比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精美,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埙体呈鱼形,以交叉的双条黑线修饰表面,装饰简约,形体美观。张开的鱼嘴是吹孔,埙体上有3个音孔,能吹宫、角、徵、羽4个骨干音,有的埙还能吹出清角,说明当时至少已经有了以宫、羽为主的四音阶调式,陶埙已经发展成了相当规范的乐器,音乐的表现力大大增强。

火烧沟彩陶在红色衬底上绘有未经细研的凸起的灰黑色花纹,这是火烧沟文化彩陶的一个重要特征。火烧沟晚期的彩陶,器形和花纹有许多变化,除黑色以外,也有单用红彩彩绘的,腹部常绘各种变体蜥蜴纹、角形纹、曲折纹等。还有许多别致的器形和花纹,如羊头形把手彩陶方杯。火烧沟出土的彩陶纹样,多以均匀的直线构成,具有匀称整齐的美。由于直线和斜线、折线的对比,使图案变得静中有动,富有生气。而长短线条的巧妙参差和运用,又构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节奏变化。

六、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部族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汉书·西羌传》)”火烧沟人应是我国南方迁到三危一带的三苗和土著的西戎融合而成。经专家对火烧沟人骨鉴定,发现这些人骨恰好具有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的特征,这个结论与文献记载得以互相印证。

关于火烧沟人的流向,从考古资料和史料中均可找到蛛丝马迹。据潘其风、朱泓在《先秦时期我国居民种族类型的地理分布》一文中介绍:“陕西周原早期周人人骨具有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的特征,与火烧沟墓葬中的人骨非常相似。”他们认为:“这或许可以说明周人的来源。”另据考古专家考证,火烧沟墓葬的葬式和陕西周原早期周人墓葬的葬式相同,都是长方形竖井侧穴墓(或称偏洞墓),有单侧的生土二层台。这些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恰好有对应之处。据传说,周人始祖后稷即是姬姜(古代“姜”、“羌”本为一字)联姻的产物。

另据《史记》记载,夏后氏罢了周族后稷的后代不窋的农官后,不窋率族人背井离乡逃到西戎待了几百年,在这几百年中,周族与羌族长期通婚,结成姬姜军事联盟,而周族从不窋起入西戎的这几百年,也正是火烧沟文化存在并发展的时期。因此,火烧沟人与周人的联系是有渊源的。夏末商初周族人东迁,存在了五百年的火烧沟文化也随之消失,有关当时的文献也不再将河西走廊归在“九州”的范围内。这不能不使我们想到火烧沟人随着周族人迁到了陇原,以后又到了陕西。

综上所述,火烧沟人上承三苗,下启周族,不但创造了先进的文化,而且是我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部族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