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维与《建城以来史》:西方史学史

李维与《建城以来史》:西方史学史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公元前30年前后,亦即屋大维翦灭群雄、一统罗马之时,李维开始了《建城以来史》一书的写作,他为此耗去了毕生的心血,终成142卷。此外,李维写作《建城以来史》还与他的史学思想,即道德史观有关联,这一点将在下面述及。李维则以其《建城以来史》,把罗马史家的垂训思想发展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李维与《建城以来史》:西方史学史

1.李维与《建城以来史》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被刺身亡。此时,他的甥孙屋大维仅是一名19岁的青年,得知恺撒被刺的消息后,不得不辍学从希腊伊庇鲁斯地区匆匆赶回京都罗马。屋大维受命于罗马国家的多事之秋,他的家人及友人都竭力劝告这位年轻人不要参政,但他一意孤行,在接踵而来的罗马内战的腥风血雨中,力挫群雄。公元前30年,他击败了安东尼,终于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兵戈扰攘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地中海沿岸民族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罗马的和平”(Pax Romana)公元前27年,罗马元老院授以他神圣与至高的“奥古斯都”的称号,屋大维成了罗马帝国的实际缔造者和开国之君。

海内一统,物富民阜,在奥古斯都当政的40余年中,长达1200多年的罗马编年史进入盛世。正如伏尔泰所说,古罗马的奥古斯都时代确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一,一如古希腊雅典城邦的伯里克利时代(10)。是的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在他的统治下,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颇令人瞩目。他的亲信麦凯纳斯,把当时最杰出的作家吸引到他的周围,组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文学侍从小团体,歌颂朝政,赞扬罗马的丰功伟绩。当政者奖励文化,倡导学术,是不乏诚意的,奥古斯都本人也参与写作。

在这种时代氛围下,造就了一批文坛巨匠,如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竞放光华,熠熠生辉;在这种时代氛围下,也诞生了李维及其历史巨著《建城以来史》(亦译《自建城以来罗马史》,简称《罗马史》)。

李维(Livy,公元前59一公元17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帕多瓦城。他曾目睹了晚期罗马共和国的纷争及倾覆的局面,又亲身经历了早期罗马帝国的建立及强盛的景况。他大概是唯一的一位与奥古斯都本人有过接触的历史学家,其情形有点与诗人维吉尔、贺拉斯相似。

关于李维的身世,我们所知甚少。与当时的多数罗马史家一样,他出身于上层社会,但据研究者认为,在他的家庭成员中,似无人在仕途上有过功名。在当时,帕多瓦城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城市,他自小在那里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即移居罗马。他避开京都的喧嚣,始终过着一种安适的书斋生活。与古代希腊罗马史家大多是浪迹天下(当然是希腊罗马人所知的“天下”)的旅行家不同,李维终生安居罗马,闭门写作,潜心撰史,未暇旁顾。显然,他是属于学者型的史家,而非政客型的史家。他本可以利用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接近奥古斯都的机会,捞取个一官半职(他曾担任过屋大维之孙的老师),但他却不屑于仕宦生涯,选择了著述为其毕生的事业而无怨无悔,以其皇皇巨作《建城以来史》而享誉后世,并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罗马三大史家之一的桂冠(另两人为前述的撒路斯提乌斯及下述的塔西佗)。

在公元前30年前后,亦即屋大维翦灭群雄、一统罗马之时,李维开始了《建城以来史》一书的写作,他为此耗去了毕生的心血,终成142卷。此书一直完整地保存至7世纪,此后由于兵燹或其他原因,陆续散失,目前留存于世的只有35卷及少量片断。

李维为什么要写这部《建城以来史》呢?剖析此书的前言,可以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篇前言(11)中,作者道出了他撰写此书的宗旨与原委。李维深知从事这项工作的艰巨性。他指出:其一,一直有新作家在承担这项工作,“他们或者对于事实要提供更为确凿的东西,或者在风格上会超过无修治的古代”;其二,写作所涉及的时间跨度相当漫长,要上溯到700多年以前的历史往事,而记述早期罗马的历史也不会令世人感到有多大的兴趣;其三,罗马早期历史疑团丛结,难以对其作出正确的判断。

明知有难,但李维知难而进,他写道:“尽我个人之能致力于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业绩的记述,那将是一种乐趣;而且即使我的声誉在这么大的作家群中隐没无闻,我也会以这些湮没我名声人的卓越和伟大慰藉自己。”可见,他是把此书的写作作为对“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业绩”所做的一个具体的而又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当然,记述罗马往事,还可以使他“避而不见我们时代多年来目睹的弊端,并免去即使不能使作家离开真实,也会使他心绪不宁的忧虑”。此外,李维写作《建城以来史》还与他的史学思想,即道德史观有关联,这一点将在下面述及。

从《建城以来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古罗马三大史家之一的李维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史上的贡献,在此仅列出主要的三点。

第一,通史体例。李维在前言中就开宗明义地道出了他要写一部罗马人民全史的宏愿。通观《建城以来史》,从其所记史事确可称得上是一部在时间上跨越古(罗马早期)今(他所生活的年代)的通史之作。据研究者的划分,这部142卷史书的纲要如下(12)

第1~5卷:从罗马的建立到高卢人攻陷罗马(公元前390年)

第6~15卷:至意大利全境被征服

第16~30卷:第一次布匿战争(至公元前219年)

第31~45卷:至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公元前168年)(www.daowen.com)

第46~70卷:至同盟战争的开始(公元前90年)

第71~80卷:至马略之死(公元前86年)

第81~90卷:至苏拉之死(公元前78年)

第91~103卷:至庞培战胜米特拉达梯和提格拉尼(公元前62年)

第104~108卷:至恺撒和庞培间第二次内战的开始(公元前49年)

第109~116卷:至恺撒之死(公元前44年)

第117~133卷:至亚克兴之役(公元前31年)

第134~142卷:至德鲁苏之死(公元9年)

作者以时间顺序纵向延伸,把编年史与叙事结合起来,略古详今,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这也许是李维在西方古典史学史上所作出的独创性的业绩。

第二,垂训思想。西方历史思想中的垂训观念,是希腊史家特别是修昔底德的贡献。李维则以其《建城以来史》,把罗马史家的垂训思想发展到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前已说到,李维不是一个政客型的史家,而是一个学者型的史家,但绝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闭门书斋而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恰恰相反,他虽足不出户,却心怀天下,他之撰史不是单纯出于对历史的一种乐趣,而是要有所作为的,他立意劝诫,即以讴歌罗马先人的创业精神,激励后代的爱国热忱。他在前言中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更伟大、更富有美好的范例,没有哪个国家这样晚地受到贪婪和奢侈侵入,没有哪个国家清贫和节俭在那里如此持久地受到这样大的尊崇。”

在这里,李维对罗马人的精神风貌的称颂是颇具深意的,这就涉及他的道德史观。在他看来,罗马的兴衰存亡,可以从道德的演变来作出解释:罗马先人崇尚清贫节俭、英勇奋斗而使国家日益强大,后来因奢侈、贪婪、不思进取而使国家日益衰退,总之,国家随道德的增长而兴旺发达,又随道德的沦丧而腐朽衰亡。道德似是一把无形的尺子,可以衡量出罗马国家历史演变的状况,他说过:“在认识往事时,尤其有利和获益的在于:你可以注意到载于昭昭史册中各种例子的教训,从中为你和你的国家吸取你所应当仿效的东西,从中吸取您所应当避免的开端恶劣与结局不光彩的东西。”史学的鉴诫作用及道德的教育力量于此可见一斑。

第三,文笔优美。在古代,文史难以割舍的传统,在李维身上也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事实上,他确兼具史学家和文学家两者之长:历史学家的公正与良知,如他虽受奥古斯都的厚待,但在他的著作中却没有趋炎附势的媚态,并力图克服党同伐异的情绪,如他公正地称颂庞培的历史功绩,即为一显例;文学家的才华,深厚的拉丁文的素养使其作叙事畅达、语言华美,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称赞的:“李维的历史著作像是生动的画卷。”

李维的《建城以来史》也有古代史家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天命所归”的历史宿命论思想以及种种迷信观念。另外,对于史料的考订与辨析,也较粗疏缺漏。尽管如此,李维的著作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其是它对罗马早期历史的研究更具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