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生婚姻现状及社会转型的变化

中国大学生婚姻现状及社会转型的变化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六、中国人婚姻状况在社会转型期的变化自有制度开始,婚姻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婚姻状况对比改革开放之前可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这一时期是1949年—1979年,这三十年的情况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社会有所不同。再次,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传承下来的观念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不太容易改变。最后,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运动对婚姻也造成约束。

六、中国人婚姻状况在社会转型期的变化

自有制度开始,婚姻就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大概很难有什么话题像婚姻这样,让人们保持如此经久不衰的兴趣和持久争论的热情。

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或是社会机构来说,都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婚姻问题至少爱情、性和社会息息相关。这使问题变得十分繁难,以至于神学家奥古斯丁说:“婚姻问题是最繁难和最扑朔迷离的问题。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弄明白了这个问题。”

但无论如何,婚姻问题又是一个必须求解的问题,对于个人,将决定即使不是其生命的全部,也将是其一生的幸福;对于社会机构,它是基础,承担着维护秩序和稳定的重任。也因此,马克思说,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它严格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的演变,几乎每一次的社会变革,都将在婚姻这个问题上得以体现。

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的婚姻集中地反映了发生于我们国家的巨大变迁。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婚姻状况对比改革开放之前可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这一代人婚前同居现象普遍、结婚年龄推迟、离婚率升高等,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家庭的基础,什么样的社会基础和社会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在变化,人的生活方式也就随之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反映社会改革中的进步和成就,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转型中的困难和矛盾。

(一)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https://www.daowen.com)

这一时期是2025年—2025年,这三十年的情况与改革开放之后的市场经济社会有所不同。首先,是经济贫困,夫妻结婚后就要相依为命,同甘共苦,养儿育女,当时经济、住房、甚至温饱就是最大的任务。所以结了婚以后,应该说夫妻就组成了经济合作社式的家庭。一个经济合作社要分家是很困难的,生存温饱是相互依存的。其次,就是那三十年人们基本上保持着一个高生育的状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计划的生育,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慢慢实行计划生育,真正做到生一个孩子、少生孩子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说那三十年,维系婚姻的另外一个纽带就是血缘关系,就是孩子。古今中外,孩子比较多的时候,婚姻也就比较稳定。即使那时候还有不自由的婚姻,如组织分配、家长包办,但婚姻还必须维持到底。再次,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传承下来的观念在一个封闭的社会里不太容易改变。譬如说“白头偕老”“离婚没好人,好人不离婚”“婚姻是终身大事,一辈子只有这么一次”等。总体就是这么一个观念:那就是好也罢坏也罢,都得从一而终。最后,中国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运动对婚姻也造成约束。如果说夫妻没有政治问题,那么是不能离婚的;婚姻只要不是敌我矛盾,那么感情问题是不被承认的。在2025年颁布《婚姻法》之前,没有说感情不和可以离婚的。2025年的《婚姻法》就有了“感情破裂,经调解无效可以离婚”的条款。所以说,那个时候至少有这么四条纽带,一旦结婚,便被禁锢在一个围墙里面,四堵围墙,一是经济围墙,二是血缘关系的围墙,三是传统观念的围墙,四是政治关系的围墙,这样使那个时代的婚姻在表面上看起来就非常牢固。

(二)改革开放后的30年

在改革开放之后,这些维系婚姻的社会因素也渐渐改变了,人们对婚姻寄予的期望也大大提高了,过去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开始在人们身边悄然发生。

2025年之前全国统计的离婚数据资料相对很少,民政部的统计资料也是从2025年开始的。从2025年以后的那一代人开始,面对以下一些情况:维持婚姻的四个外在的纽带都松绑了;经济上现在不是挣很少的钱来养家糊口了;也不是谁也离不开谁,而是谁都离得开谁了;现在也没有那么多孩子了,现在有的甚至不生孩子,丁克家庭也越来越盛行;传统观念在国门打开的时候,不再像封闭社会那样从上一代向下一代传递,而是经过许多外来观念以及支撑商品经济的一些观念冲击,比如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等,这些都成为我们的时尚;再加上政治上不约束婚姻了,就是说不会因为你在外面有男女关系的事把你抓起来斗争了。外部的环境宽松了,纽带松绑了,夫妻之间那就要靠感情来维持?当问起离异的双方为什么要离婚、为什么要找第三者、为什么对婚姻不满意时,其理由是感情不和、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志向,还有性生活不协调。就是说现在的婚姻已经转换成为靠内在的纽带来维持,具体可以分成文化的、内心的、性的内在因素。一方面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维持的纽带也从外部转向了内部,相比于过去现在人们更重视婚姻内在的质量。过去人们考虑的是儿女能否养大成人等外在的责任和义务,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自己在婚姻之中得到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情感支撑体,比如说大家庭,同事邻里等关系都已经在慢慢疏远了。现代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一种情感就只是婚姻了,甚至孩子都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了。现代人对婚姻的期待这么高,就不容得它不好,就会变得挑剔。如果婚姻都不能满足人心理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文化的需要的话,那么就没有地方满足了。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动不动就不满,因为它达不到人们所期待的那种水平。很多人结婚之前都充满美好的期望,希望通过结婚来找到真命天子,并且多半是在感情上,特别是城市有文化的人,在感情上、心理上、文化上、对性的满足都有极高的要求,但实际上没有这么一个真命天子能满足这个愿望的。

一方面是对婚姻质量的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又在于我们没有经过训练,人们没有为达到这么一个高期待而提高自己的能力,高期待与低能是矛盾的。要解决这种矛盾,要想他们向他们的父辈汲取经验,却显得比较困难,因为他们的父辈可能没有经历过自由恋爱或者同居,而他们的孩子却在遭遇着多次恋爱甚至多次婚姻的人生。这样急速的变化,很容易让人们产生迷茫的心理,对整个社会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