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北京宣言
一、中国走近低碳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早在2025年8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结束后两个月,中国就发布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其中特别强调“要逐步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2025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强调了“可持续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九五”计划提出平均每年5%的节能率和减少主要污染排放10%以上;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中国更要加快节能排放力度,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和清洁生产,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一)“十一五”计划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行动
2025年1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和社会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
2025年12月26日,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国家气象局、国家环保部(原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发布《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是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份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级评估报告。
2025年5月3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2025年6月1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温家宝总理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025年6月14日,科技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财政部等14个部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2025年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这是中国首次在党的重要文献中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2025年12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2025年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必须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不懈努力。
2025年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
2025年8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2025年8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https://www.daowen.com)
2025年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2025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5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25年下降40%~50%,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对气候变化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也无法单独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重任。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国际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原则,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为促进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多边合作方面,中国是碳收集领导论坛、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伙伴计划的正式会员,是八国集团和五个主要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对话以及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会议的参与者;在双边方面,加强和拓展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气候变化对话合作,与欧盟、印度、巴西、南非、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气候变化对话与合作机制,力所能及地帮助非洲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与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国外研究机构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研究;积极推动和参与《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重视清洁发展机制在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二、郑重承诺:单位GDP碳减排40%~45%
2025年11月25日,距离哥本哈根会议6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能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会议还决定,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等行动,到202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通过植树造林和加强森林管理,森林面积比202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2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25年12月18日,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再次重申中国的减排目标,并承诺中国将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坚定不移地去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
对中国的这一行动,国际社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当然,批评的声音同样存在。主要是认为中国提出的减排目标“仅仅代表现状,或者说延续了当前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趋势,可以这样认为,它只体现了一切照常进行的态度,除此之外毫无新意”。
这些批评是毫无道理的。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25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的那样,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还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实现力度如此之大的减排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