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安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大企业上市取得显著成果

西安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大企业上市取得显著成果

更新时间:2025-09-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安航天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西安碑林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8个基地被认定为西安市第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成立了“西安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融资能力大为增强,西电、陕鼓等企业成功上市。

一、西安市

(一)2025年运行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125.36亿元,同比增长26%;完成工业增加值865.09亿元,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19.73亿元,增长21.4%;其中,实现利润213.37亿元,增长27.8%。工业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一是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工作实现新突破。目前,过百亿企业已达5户。法士特公司实现了产销超百亿元目标,陕鼓、西航等企业全年产销超过50亿元,陕汽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07户。大企业大集团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明显,贡献更加突出。

二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项目500余项。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户。127个新产品纳入省级新产品开发计划。4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入国家计划,获国家专项资金2700万元。54个项目列入省级创新能力建设扶持计划,获得省级专项资金支持3050万元。抓好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和标准工作。全年新增市级工业名牌产品29个,59个名牌产品进入省级重点扶持名牌计划。

三是工业节能降耗任务超额完成。加大对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检查力度。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00多项。西飞、尧柏水泥等18户企业的节能技改项目获中省节能专项资金1755.5万元。为12户企业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3630万元,为7户企业争取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764万元。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8万吨,造纸1.5万吨,印染3450万米。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8%左右。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西安航天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西安碑林科技产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8个基地被认定为西安市第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27户中小企业研发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成立了“西安市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新增中小企业特约服务机构60家,新增备案担保机构17户。2025年,各担保机构共为全市989户中小企业提供了52.23亿元融资担保。培育扶持中国西电、陕鼓动力、达刚路机、坚瑞消防、启源装备、通源石油等6户企业成功上市。

五是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建成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西安市成为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加快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新增人口数据153万人,总量达到238万人。电子信息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50亿元,同比增长24.3%。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25.36亿元,是2025年的3.19倍,年均增长21.4%;工业增加值1006.38亿元,是202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6.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19.73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实现利润213.37亿元,增长27.8%,利税、利润总量分别是2025年的4.8倍和7.5倍。2025年以来,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7%以上,占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6%以上。

一是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巨大,高端化发展趋势明显。202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30亿元,是2025年的2.9倍,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6%,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巨大。

二是工业投资力度逐年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25年,工业投资501.78亿元,是202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十一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近180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左右。2025年,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1户,分别比2025年增加5户和39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从2025年开始建设,现拥有55户。现有中国名牌产品18个、陕西省名牌产品153个、西安市名牌产品293个,分别比2025年增加9个、64个和159个。比亚迪F3获得“国家汽车工业自主创新奖”,西电公司“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超特高压大容量开关试验技术开发及实验室建设”项目及陕鼓的“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TRT)”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三是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成效卓著,国企改制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通过对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培育扶持,实现产销超百亿元企业的零突破,培育形成了陕汽、西电、西飞、比亚迪、法士特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2025年产销超过百亿元企业达到5户,陕汽集团产值完成360亿元、比亚迪234亿元、西电181亿元、法士特135亿元、西飞116亿元。一批大企业大集团融资能力大为增强,西电、陕鼓等企业成功上市。同时,规模以上企业有所增长。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07户,比2025年增加205户。2025年以来,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破产关闭、资产整合等多种形式,共完成265户国企改制,安置职工17.9万人,处置金融债务65.3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国企改革工作目标。西化“双三○”氯碱项目、纺织产业等30多个资产重组和产业整合项目顺利推进。

四是节能降耗成绩斐然,企业搬迁改造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共关停造纸企业42户,淘汰落后产能78.5万吨;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30条,淘汰落后产能259.3万吨;关停小型轧钢企业17户,淘汰落后产能9万吨;关闭了西安焦化厂,关停了灞桥热电厂和户县热电厂部分落后发电机组。通过关停“五小”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量181万吨标准煤。预计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736吨标准煤,比2025年下降了39.7%,超额完成“十一五”工业能耗下降27%的目标。从2025年开始,共计搬迁改造了100余户工业企业,搬迁企业已全部按产业定位进入相应工业园区发展,基本实现城墙内无工业企业,二环内及二环沿线无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工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五是中小企业亮点突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环境,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涌现出海天天线、炬光科技、陕西瑞联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宝德股份、达刚路机、坚瑞消防、启源机电等一批中小企业成功上市,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作出示范。2025年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611亿元,是2025年的2.9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9.7%,比2025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

六是“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成果显著。企业信息化投入逐年加大,97%以上的大型企业建成骨干网络。西安软件园、电子工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通讯设备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基地等五大信息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全市已基本形成以铜缆、光纤、无线等多种通信技术手段为主的现代化、立体化信息网络。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由2025年的0.706提高到2025年的0.820以上,信息化网络已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覆盖全市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投入使用,电子商务发展初具规模,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城市一卡通和社区信息化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成效显著。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全面建成并通过了国家验收,成为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三)工业投资

2025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1.78亿元,同比增长13.6%。确定了100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总投资614.8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9.6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29.28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近20亿元。

鉴于统计制度改革,2025年工业投资基数调整为360亿元。2025年预期完成投资4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投资项目计划100项,总投资704.7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06.79亿元。

(四)工业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小。202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5.09亿元,同比增长19.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总量排名第14位,增速排名第7位。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25年,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59.65元,占76.25%。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05.44亿元,占23.75%。消费品工业产业集中度不强,是当前的一大问题,消费品工业在全市的发展将是“十二五”的重点工作。

3.工业布局调整力度不够。工业布局调控缺乏统一的协调领导机构,工业主管部门手段匮乏,各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类同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工业格局。

4.规模以上企业偏少。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1107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

(五)预期发展目标(https://www.daowen.com)

1.2025年发展目标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达到1000亿元);工业投资增速保持在15%以上;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25年基础上增长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数量和中小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左右。

2.“十二五”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比2025年翻一番。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5%。“十二五”期间,力争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12%。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航天、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输变电设备、专用通用设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十大优势产业。到2025年,十大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00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90%以上。其中,装备工业产值达到4500亿元。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现有的147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到2025年再新增100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2.5%提高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力争达到20%以上。

继续培育壮大优势企业。在目前已有5户超百亿元企业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再增加7户产销超百亿元企业,使我市超百亿元大企业达到12户以上。其中,超千亿元1户,超500亿元2户。

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已有4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争创8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两区两基地”完成工业增加值力争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8个省级区县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以上。

加快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高效、便捷的城市信息化基础网络,建设多领域、跨部门、关系民生的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形成全市性信息化联动、响应网络体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渗透融合水平,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化水平指数达到0.88以上。

(六)发展重点及工作措施

1.加强百户重点企业运行监测,确保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一是加强百户重点企业运行监测与分析,做好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确保重点企业正常生产。二是继续落实好贷款贴息、土地使用税减免等工业保增长的政策措施,力争使重点企业普遍受益。三是继续抓好工业产品促销和地产品配套工作,不断提高我市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抓好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扶持和规模以下企业向规模以上企业跃升工作,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超百亿和规模以上企业有新增加。五是完善工业经济目标考核。将全年工业增加值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和工业主管部门,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六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要巩固深化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抓好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专项治理,继续对工业企业反映强烈的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切实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七是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积极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2.实施“百项重点工业投资工程”,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实施“100项重点工业投资计划”,全年计划安排重大工业投资项目100项,总投资900亿元,其中,2025年完成投资120亿元左右。对列入重点工业投资计划的项目,优先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进行支持,优先支持计划项目申报中、省各类扶持资金。二是对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实行月报制度,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按计划完成投资。三是对列入重点工业投资计划的项目进行动态管理,每季度对重点项目进度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评估,将投资进度严重滞后、因故无法开工的项目调整出重点项目计划。四是将工业投资列入目标考核,将投资任务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开发区,形成人人有担子、齐心抓落实的良好氛围,年终对各区县、开发区、工业园区任务完成进行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区县、开发区工业主管部门进行表彰奖励。五是建立市、区县两级抓重点项目制度。重点抓好全市100个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各区县、开发区也要制订区域性的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按计划抓好落实。六是做好应统尽统工作。积极帮助企业做好“五证”办理工作,协助统计部门做好工业投资完成情况的统计工作。七是抓好二环沿线企业的政府引导性搬迁工作,指导搬迁企业按产业定位入园进区,确保“十二五”末实现二环内无工业企业的目标。

3.实施技术创新“四大工程”,为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加强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和扶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程,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个;出台《西安市行业技术中心认定管理办法》,力争建成1—2个行业技术中心。二是实施技术创新攻关工程。编制《2025年西安市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计划》,实施企业技术储备项目计划,开展创新型工业企业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力争创建10户创新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三是实施新产品开发工程。鼓励企业加强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启动工业产品设计活动,促进产品优化升级,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四是推动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提高成果转化率,做好西安市产学研联合会换届工作,加强产学研联合,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技术中心指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五是抓好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作。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园区为载体,项目为抓手,推动新兴产业的聚集和发展。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六是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加强与质监部门的联系,积极探索构建“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配合、联手推进”的质量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质量攻关和质量提升行动,支持我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七是积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提高军企民品和军民两用技术对我市工业经济的贡献。

4.实施“百户重点企业节能工程”,将节能降耗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一是落实节能指标。将“十二五”节能指标按年度分解下达给各区县和100户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目标责任。二是加强对百户重点用能企业的监控,建立能耗统计分析体系,按月统计分析能耗情况。三是组织开展造纸、水泥、铸造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摸底调研,制定我市“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和关闭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四是抓好节能项目实施。将工业节能的重点由管理节能、淘汰落后产能节能转向技术措施节能,鼓励引导企业实施节能改造项目,组织实施30—40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五是开展能效对标活动。组织开展能耗限额和高耗能机电设备专项检查,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淘汰落后高耗能机电设备,尽快达到能耗限额标准,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加大节能执法监察力度。以百户重点用能企业为重点,加大节能执法监察,督促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完成节能目标,降低能源消耗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5.加大对区县工业园区的扶持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继续实施“百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小企业培育计划,发挥区县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孵化和承载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来我市投资创业。力争年内新增私营企业10000户,吸纳就业10万人。再认定1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对确定的成长型企业在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技改补贴、融资担保、信息服务等给予优先支持。二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县域经济新优势。研究制定《西安市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升配套功能和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三是加大对区县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用好5000万区县工业园区发展建设扶持资金,对区县工业园区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加快区县工业园区企业聚集,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四是实施“1220融资担保发展工程”。全年新增担保公司10户,总数达到60户;新增担保金额20亿元,担保总额达到70亿元;新增担保企业数200户,使担保企业总户数达到1200户。五是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对拟上市企业进行上市业务培训,力争在国内主板、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企业在3家以上。六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要求,以西安市中小企业特约服务机构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骨干服务队伍和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西安市中小企业服务网的服务功能,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服务、商务服务、网上项目服务、人才供求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

6.加强行业指导管理,促进重点产业和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加快协作配套体系建设,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专用通用设备以及航空航天设备等产品的产业链延伸上有所突破,不断提高地方产品配套率。二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大申报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出台相关鼓励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抢占汽车产业战略发展高地。三是做好原材料、消费品行业发展与管理工作。重点在市场准入、技术标准、产品质量、节能降耗、环境评价等方面为企业做好协调服务。四是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及物联网建设应用步伐。充分发挥我市在物联网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软件与应用平台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打造物联网产业链条。支持高新区物联网产业创新基地、经开区云计算及数据服务产业区建设和发展,支持国际港务区物联网物流产业应用示范区建设。五是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不断提高行业协会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完善行业统计体系,切实维护企业权益。

7.加快实施信息化工程建设,努力提升信息保障管理水平

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全省“千村百镇”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的信息服务水平,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二是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启动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装备制造数字化、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3大示范工程。加快行业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促进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三是组织实施一批跨部门、跨行业的公共性、基础性信息化项目,不断提升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四是不断丰富和完善数字西安空间地理共享平台功能,加大在环保、公安、城管、应急、消防、卫生、地震等重要行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五是全面推进城市一卡通建设和发展。确保长安通在西安地铁二号线的顺利应用,加快全省城市一卡通通用技术标准制定、立项和报批,加快推动一卡通在出租车等小额支付领域的推广应用。六是加强监督管理,提升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西安市信息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引导和管理,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检查,搞好应急演练和信息安全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