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玉石圆雕工艺技术
在这一节里,我们只研究玉石圆雕工艺技术中带有共性的几个问题。按工艺流程,玉石圆雕工艺可分为工艺设计、坯工、细工、精细修饰、抛光五个工艺流程。
一、玉雕工艺设计
工艺设计,是指在具体的玉料上如何落实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它包括如何领会设计师的意图,如何开始制作,如何用料等一系列具体的问题。
在玉雕工艺品的制作中,设计是由专职的设计师来担任的,制作者不考虑玉雕工艺品的设计问题。虽然在设计师的艺术构思中已有工艺设计的内容,但制作者仍要进行工艺设计。因为玉雕工艺品的制作是一种在玉石材料上直接进行雕刻的技艺,雕刻工作的直接性,玉石材料被加工后不可复原性,玉雕造型的具体性和形象性,都要求制作者能够像中国画家作画那样意在笔先、成竹在胸。制作者不仅要能看懂设计师在玉料上所作的种种雕刻加工符号,而且还要求制作者在雕刻之前就在心中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变成具体而细微的玉雕形象。所以,不能把设计师的工艺构思和制作者的工艺构思等同起来。尽管到目前为止,玉雕工艺设计的表面形式——勾样,是由设计师主持的,但制作者仍然要在雕刻工艺实施之前进行工艺设计,并非是按墨道进行加工就行的。
工艺设计不同于设计师的艺术构思。工艺设计是由制作者进行的,其内容通常是具体的、细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1.领会设计师的艺术构思
制作者应当领会设计师的艺术构思。因为造型美、工艺美、材质美是玉雕工艺品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玉雕设计师非常重视玉雕的艺术设计,力求使每一件玉雕工艺品成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制作者应当全面地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并把它们反映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之中;如果不这样做,就会顾此失彼,难以制作出艺术水平较高的玉雕作品来。
2.把握题材的特定内容和这类产品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把握题材的特定内容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很难设想,不知道八仙题材为何物的制作者,能雕刻出生动有致的八仙形象。
所谓把握这类产品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指在雕刻这类产品时必须采用的制式和规范要求。比如,制作对马,是要求制作两匹大小相同、动作互为轴对称关系的玉雕马,并不是做两匹任意动作的玉雕马就行的。又如,制作一套八仙人物,就应当符合“套活”的要求——八个人物的动势可分为四组,在每一组中,每两个人的大小相同,动势互为轴对称关系。如果制作者不注意这个问题,就很难符合“套活”的要求,虽然每一件产品看来都很好,但是因为大小规格上有出入而难以配上“套”。
掌握这类产品在表现形式上规范要求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制作一件“贵妃戏鹦鹉”,杨贵妃的形象、服饰和姿势必须原则上符合玉雕仕女的形象规范,如果任意做则不符合玉雕技术规范。
3.用体积的艺术语言,把玉雕造型概括为几个体积块面的组合
运用体积的艺术语言,把玉雕造型概括为几个体积块面的组合,是玉雕工艺的基础。在使用体积的艺术语言中,应当排除各种形象在细节方面的特征,用尽可能少的体块来概括玉雕造型的各个部位及动势。
4.考虑玉雕造型在玉料中的实际位置
玉雕的勾样只能在玉料表面上进行,因而很难准确无误地表示出玉雕造型的空间位置。为了提高雕刻时的准确性,制作者应当准确地把握玉雕造型在玉料中的实际位置。为此,制作者应当在运用体积的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多从玉料的正面、侧面、俯视面来把握玉雕造型的实际位置。如果能够确定出玉雕造型的各部位在玉料中的实际位置,那就能够确定出符合自己习惯的加工余量。对哪些体块的加工应当“吃线”,对哪些体块应当“放线”,哪些体块应当推落至多深,哪些体块应当扭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5.确定雕刻的具体步骤
在工艺设计时,应当对玉雕造型进行分析,确定出先做哪一部位、后做哪一部位,怎样才能安全保活,怎样才能使玉料具有修改的余地。总之,要对雕刻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开始雕刻。
以上所述的五项基本内容是制作人员在工艺设计阶段必须掌握的内容。当然,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制作人员来说,由于艺术素质不同,实践经验不同,在把握上述五项基本内容时会有“功力”上的不同。因此,在认识模糊时只有借助于设计人员多次的勾样,凭藉墨道所示的位置来继续完成雕刻作业。但上述五条原则是应当把握的,虽然开始时不一定能把握好,但应当有意识地去把握,这是雕刻工艺技术的基础。
工艺设计虽然不同于最初的设计,但它同样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说某个人的技术水平高,很大程度是指其工艺设计的水平高。工艺设计水平的高低,往往与操作者的实际经验多少有关。工艺设计水平高的人,可以将原设计稿做得更加完美;工艺设计水平低的人,却可能把原设计稿做走了样。每一个操作者都要重视工艺设计经验的不断积累。
二、玉雕坯工工艺
坯工就是按照设计意图和玉雕工艺规范,利用各种工具将玉石材料雕刻至玉雕造型基本上被确定的程度。因此,坯工工艺主要是解决玉雕产品的造型问题。随着玉雕造型的确立,就可以转入细工工序了。
玉雕造型的确立,是制作者无数次雕刻加工的结果。在玉雕造型的形成过程中,玉料的形态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并且是一点一点地接近我们所期望的艺术造型,随着雕刻的进展程度,制作者的工艺目标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不同的工艺目标作为划分工艺步骤的依据。
坯工工艺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步骤。
切块分面→平底→二次画样→推落派活→首次修整。
1.切块分面
切块分面又叫“去大料”、“去荒料”。切块分面是根据这一阶段的工艺目标,或者说是这一阶段雕刻的目的而取的名称。
在这一阶段里的制作目的如下。
(1)确定玉雕造型的影像轮廓。通常是用铡铊或錾铊将轮廓线以外的余料去掉。顺序是先去大料,后去小块;先去前面(正面)料,少动或不动后面的料。通过切块(即切割去与影像轮廓无关的玉料)使玉雕造型能以几何形体的方式显现出来。
(2)确定代表玉雕造型各部分的体积块面的大致形状,扭转方向和各个块面之间的高度差(又称为前后位置或体积块面的榫结关系)。通过分面,玉雕造型虽然还是以几何形体的方式存在着,但玉雕造型的空间关系已被确立。
在切块分面阶段,雕刻者应当对各种造型上的细节“视而不见”,应当把复杂的玉雕造型归纳为几个形状简单的几何体块,并着重考虑这几个体积块在空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做一件玉雕持花仕女,就可以把仕女的主要结构和动势用四个体积块——头、胸、腹至膝、膝至足来表示。经过切块和分面加工,待主要结构和动势都确定后,才能去考虑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只要我们在实际雕刻中,把学习素描时所掌握的人体各种块面关系运用过来,就能很快地掌握切块分面的基本方法。
从玉雕的实际操作来看,每一次用铡铊或錾铊加工玉石所得到的工作面都是一个小平面。如果在“刺活”时有较强的自信心,并能将一个个小平面适当合并,便能很迅速地得到所需的块面形状。各种面的不同方向和高度差,将决定玉雕造型的动势和节奏,也决定造型各部分的榫结关系。在处理块面时,要求形状准确,相对高度差合适。如果不这样就会给以后的雕刻细部的工作增加麻烦,甚至在细部形象做好之后,由于相对位置差不对,还要重新来一遍,影响雕刻的进度。
2.平底
在玉雕造型的空间关系初步确定后,我们就要进行平底。平底的目的有两个。
(1)可以使玉雕造型的动势符合设计要求。有时造型已符合设计要求,但经过平底还可使玉雕造型的动势更加美观,这时也要平底。当然,玉雕造型的动势不佳,是由于切块分面不准确才造成的,应当从形体面的空间关系上去进行补救。平底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非常有效的调整玉雕造型动势的方法。
(2)使玉雕造型能摆放平稳。摆放平稳,是任何一件玉雕产品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件玉雕产品放在那里,或是东倒西歪、或是前倾后仰、或底面与桌面接触不实、或者根本不能“站”起来,都是不符合玉雕技术要求的。值得指出的是,业内常把上述现象说成是重心不稳,这种说法不准确。例如玉雕摆件娥嫦奔月,嫦娥那奔月的动势,就是使重心不稳才形成的。如是一定要求重心平稳,那么嫦娥只能是采用正立的姿势。但无论嫦娥的动势多么大,但这件玉雕产品也应当能稳稳地摆放在桌子上。
3.二次画样
为了能继续雕刻,也为了使雕刻更具有准确性,需要在玉料上进行再次勾样。由于经过切块分面和平底,玉雕造型在空间上的关系已大体上确立。所以,我们可以用毛笔在那些高低起伏的块面上,较准确地勾勒出符合设计意图的雕刻符号。因为这时造型的空间透视关系已经不存在或已经变得非常弱了,完全可以在相应的块面上画出符合设计意图的形象。在这一工艺步骤中,虽说是用笔画,实际上是用大脑进行更加复杂的形象思维创作。玉雕造型上的细节、特征、各部分的比例、榫结关系、动势都应当纳入视野,甚至连为下道工序留多少加工余量,先做哪部分,后做哪部分的问题也要考虑进来。这次勾样与开始勾样不同,要求位置准确无误,细节不能作过多的省略。当然,根据需要,二次画样可以多次进行,切块分面也可多次进行,但就其意义而言,还是属于二次勾样的范畴。
4.推落派活
推落原本是流行于北方地区的绘画术语,雕刻行业也多沿用。推落是向纵深方向推进。对于雕刻来说,就是要将有些块面或部位挖去一层,使各个块面之间的高度差和榫结关系处于更加合理的位置。推落的目的如下。
(1)调整好代表玉雕造型的各个相应块面之间的相对关系,使之更加准确、具体。调整的内容涉及各个体积块的形状、朝向和各块面之间的榫结关系。
(2)推落的顺序是:从上到下,先前面(正面)后背面,先整体后局部。
派活又叫安排细部,是玉雕行业术语,是指在相应的块面先很浅地做出具体的形象。也就是说,这种安排细部带有试探性,只是先在相应的块面表层上试探性地勾勒出具像的轮廓线。因为所勾之线很浅,不合适时可以很方便地修改。
在实际雕刻中,推落和派活是紧密相连的,在许多时候,推落和派活是交替进行的;而且往往要反复进行多次。
5.首次修整
修整就是对大的块面进行更细致的分割,用更多的小块面来概括形象。修整也包括对加工面进行光洁度方面的修整。因为是第一次修整,而且以后还要进行几次,故称为首次修整。进行修整的次序要先后面再前面,先虚处后实处,但要留有支柱或修改余地。如果是人物类产品,应当在这个阶段开脸、做手及手持物。
三、坯工工艺原则
在坯工工艺阶段,有五条工艺原则是必须注意和遵守的。这五条原则,是雕刻者的意念和雕刻手法的体现,代表了雕刻者的艺术素质和雕刻者技术的高低。初学者与技术熟练者的区别,就在于对这五条原则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至于怎样才能尽快地掌握这五条原则,只能靠初学者自已在艺术实践中去体会。如果在雕刻的实践中能够逐渐地运用这五条原则,并多观察师傅们是怎样运用这五条原则的,就能迅速地提高自已的眼力和雕刻水平。
1.见面留棱,以方代圆
“面”是代表形体体积块的主要面。
“棱”是由面与面相交而形成。凡面与面相交处,都应当有棱。另外,棱也是指雕刻者出于雕刻的需要,凭借自已的艺术修养,在具体的形象上假想出来的棱线。这样,在雕刻者的想象中,任何形象都是由一个又一个的平面组成的,每相邻的面之间都有一条棱。比如最初时可以把头看成是长方体,这样便于把握头的动势。
“见面留棱”是指雕刻者一定要建立面和棱的形体认识。在切块分面阶段是如此,在推落派活阶段和首次修饰时也要如此。在雕刻过程中,总是先将玉料分割成大的块面,然后再将大面细分为若干个小面,只是到了细坯修整时,才能将棱裹圆。总之,要把体积和块面的认识贯彻到雕刻的始终,只有如此,才能迅速提高雕刻的技艺水平。
雕刻最忌讳没有块面和棱线的认识和感受,在似乎是直觉的驱使下,把玉料剥成他们认为“应当是如此”的形状。比如做一个圆球体,许多人往往凭自已的感觉,对玉料做曲线加工,结果不是做成了椭圆球,就是修来修去而不够尺寸。有经验的师傅是先将玉料锯成一个正方体。磨去正方体的八个角,得一个14面形,再磨去原有正方体的八条边棱,得一个26面形……在渐进的加工过程中,面越来越多,棱线也越来越多,但在事实上也越来越接近球体了,最后,只要将棱线裹圆,就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圆的球,而且球坯的规格是可以控制的。这种“以方易圆”或者说“先方后圆”的加工方法,是正确运用雕刻中见面留棱原则的例子。
见面留棱,以方易圆只是一种手段,只是在雕刻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在玉料上留下可以引导人们继续进行雕刻的标志。最后还是要去掉这些棱和面的。但是,不到最后,还是必须保留这些棱和面的。
2.打虚留实
“虚”是形象的某些部位因为动作的原故而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如人体因有衣裙蔽体,从正面看时向后侧的腿就没有明显的结构,这就叫虚处。
“实”是形象的某些部位因为动作的原故,而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如人向前伸跨的腿,虽有衣裙所挡,但隔着衣服还是能呈现出很明显的结构,这就叫实处。
在雕刻中,实处往往处于玉料的的最高点和最外点。在雕刻过程中这些实处是应当少动或不动的,而“虚”处才是雕刻加工的重点部位,只有将虚处恰如其分地向后推落,实处才能鲜明地呈现出来。因此,打虚留实是一条很重要的雕刻原则。
3.留料备漏
玉雕产品素来以玲珑剔透的做工著称,但这种特点是在雕刻过程逐步实现的。因此,在切块定位阶段,要留好相应的余料,以防备设计上的遗漏或雕刻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裂纹、崩渣、不小心磕碰等)变化。如果不留有修改的余地,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好办了。对那些实际上是很坚实的部位来说,也要遵守留料备漏的原则。例如我们在雕刻腰腹部前的衣裙飘带时,在切块定位时就不能先用勾铊抠墙搜边,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就很难再进行推落改动了,也就是没有留料备漏。只要当各部分关系完全确立,才能在适当的工艺步骤中将余料完全去掉。
4.先浅后深
“先浅后深”是说派活时要先在相应的块面上轻轻地划刻出立体形象的大致轮廓或结构。待检查无误后,才能推落成立体形象。
由于开始时吃刀很浅,能很方便地进行修改,不会伤及玉料。
5.颈短肩高
“颈短肩高”是指一种雕刻过程中注意留料的方法,并非指雕刻的效果。
在雕刻过程中,由于形象的部位不同,就产生种种值得注意的部位。例如对脸型的细加工和对肩部的细加工,都会使脖子越来越长。因此,要想使脖子合乎比例,那么在开始雕刻时即切块分面阶段,就要有意识地把脖子做得很短,并有意把肩做得高一些,待雕刻到最后时,就不会出现脖子太长的现象。以上只讲了雕刻中一旦长了便不能短的部位。另外雕刻时还有一旦大了不可变小的部位,如眼睛和嘴等部位;还有一旦小了不能变大的部位,如鼻子、手、头等。所以,雕刻的对策是按照这些部位的特点作出相反的预防,如眼是大了不能变小的部位,那么雕刻时就先小些,然后再扩大到正常尺寸;鼻子是小了不能变大的部位,那么雕刻就要先将鼻子做大些,然后再逐渐缩至正常尺寸。总之,要有预见性,要根据每个部位的特点来决定加工方式和加工余量。
四、坯工操作技术
坯工,就是雕刻出玉雕工艺品的初坯,这是决定玉雕工艺品造型的主要工艺。
1.主要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坯工主要工具有铡铊、錾铊、冲铊、磨铊、轧铊、钉铊、管钻等(图7-1-1)。所用辅料有多种粒度不同的金钢砂,现代玉雕已多用钻石粉工具出坯(图7-1-2)。
图7-1-1 传统铁铊工具式样
图7-1-2 钻石粉工具式样
铡铊是用于切割玉料的主要工具。用铡铊切开玉料称之为铡。根据所切开玉料的大小,又有开大料和小料之分。操作方法也不相同。铡料要求按墨线铡开,不偏、不弯、铊口小。
铡开大块玉料时,玉料被牢牢固定在平台上,铡铊凭自重往下给力,一般定位准确即可。
开小料是左手拿料对准运转的铡铊,向上给以托力,并保持垂直平稳,右手抓砂,砂要用水调合适当,以能握成团为合适,砂在右手中不断地团握接触铡铊,并用掌部挤住左手中的料,运转的铡铊将砂团中一部分砂粒带至铊面和铊口上,通过铊片磨擦把料切开。
使用钻石粉工具操作时较方便,操作者可以双手握住玉料,用力要均匀。不能左右扭动,以免铡铊片变形。
錾铊的作用和铡铊相同,由于直径比铡铊小,铡铊切割不到的地方可使用錾铊。
冲铊的作用是可研磨产品表面铡铊、錾铊切割时留下的各种凸凹不平的痕迹和一些棱角。冲铊侧面还可以用来磨平器皿的口足及其他产品的底平面。冲铊的铊面应保持平整。冲铊一般使用60~80#粗粒金钢砂。
轧铊的种类较多,主要有平口、前口、后口、浑口等几种。“口”一般指工具比较锋利成角的一边。平口轧铊的两边部为直角。一边成锐角的称快口。快口又分为前口和后口。两边都不成角如算盘珠的叫浑口。各种轧铊的大小在使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择。
管钻用于钻孔,钻孔有透孔和不透孔,透孔是管钻把整个玉料钻透,不透孔多用于掏膛,钻孔深度根据需要来决定。不管是透孔还是不透孔,都应取出钻芯。(www.daowen.com)
钻石工具主要有钻石錾铊和轧铊。对于一些硬度高的玉料如翡翠、玛瑙等,使用钻石工具比使用金钢砂工具效率高。
2.工具的安装和修整
玉雕工具必须牢固地安装在设备主轴上才能使用。安装的方法一般有空心接杆粘接、与接杆卡接和螺母固定三种。使工具固定在设备主轴上并不难,难度在于使工具与设备主轴保持同心度。因为工具要随设备主轴一起高速旋转,与设备主轴同心度很差的工具是不能使用的。轻则造成产品损害,重则会造成工伤事故。所以,会修整工具非常重要,操作者应当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工具安装好,并使工具与设备主轴保持良好的同心度。
(1)铡铊的安装修整。现在磨玉机安装铡铊方便多了,只需把铡铊的中孔对准轴的螺丝栓,用螺母固定就可以了。而旧式“水凳”安装铡铊要费事得多。铡铊安装在木轴上,木轴端是用烤热的可塑紫胶来粘住铡铊的,操作过程有一定的技术性。铡铊安装主要是找正、找平。安装后再进行修理。
修理铡铊是用6cm×8cm×0.5cm长方形片状铁砧和1cm见方的小铁锤辅助进行。左手把握住铁钻子垫在铡铊的一面,右手用小锤敲打另一面的相应部位。一边敲一边转动着铡铊,首先敲平小的坑洼面。遇有大的坑洼面,不要直敲坑洼处,先在周围敲打,使大的坑洼面被四周拉伸,即散开,北京叫“治泡子”。
当铊口走线是“S”形时,要进行分析,看敲打哪一面,哪一部位合适。“S”形走线称为“剪子股”。对剪子股的整治有两种:一种是硬剪子股,即发生在缘口边处的局部,是外力扭曲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可直接敲打平直;另一种是软剪子股,如同荷叶边的卷曲,这就需要在口边以内找平中整治,并敲打没有剪子股部位的口边,把软剪子股的地方绷直。
修理铡铊,要综合分析铡铊面的各种现象,通过找平、找直、治泡子、治剪子股后,达到整个铊面平展。为了使铊面有力还要从内向外敲打一遍,把铊的走线引向偏离中线一线到两线的点上,用手掰动铊面,向左、向右都有一个铊平面。在掰动中,铊面的绷劲匀而适中。
修理铡铊,砧子要垫平,敲打捶的力要匀,敲打声要实,并用湿物检查铊面的坑洼现象,用手掰动铊口,用眼看铊的走线等来帮助判断。铡铊修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使用和铡铊的效率。
(2)錾铊的安装修整。錾铊是小型的铡铊,直径在120mm以下。因其小巧,其功能更趋灵活。没有钻石粉錾铊前,錾铊由使用者自已制作。现在有了钻石粉錾铊,因效率高,能代替铡铊的铡、标、扣、划各种功能,多用钻石粉錾铊出坯。
(3)钻石粉錾铊的安装使用。钻石粉錾铊片由专门工序制作,使用者只需将铊片安装在轴铤上。安装钻石粉堑铊片有铆焊和丝接两种。在铆焊和丝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铊片和铤的垂直度,铊口作同心圆的运动,并牢固耐用。
铆焊和丝接的堑铊安装在磨玉机轴上,有粘接和卡接两种,粘接用(紫)胶,卡接用卡头。錾铊卡死后,还要进行修理,达到铊片运转规矩。修理的方法虽不一,但总离不了敲、掰、磨几种办法。
3.坯工的主要过程及操作技术
(1)去余料找出基本造型。
在原材料上画好粗稿后,第一步需要用铡铊,錾铊把产品轮廓线以外的余料去掉,顺序是去大块→去小块→使用錾铊,錾铊工具也是先大后小。具体有以下三种方法(图7-1-3)。
a.扣。铊子从玉料的两个方向入手,把一块呈角形的余料切割下来,剜取中间部位。
b.标。实际上就是用铊子削去一块块余料的方法,玉器行业叫标,如标棱标角。
c.划。有的余料在去除时,既不能扣又不能标的,就采取划的方法。划的方法是用铡铊或錾铊在余料上切出许多单行的沟槽,深浅根据产品造型需要来决定。划指切和扣的反复运用。然后用掰刀把沟槽中间的余料撬断。
d.錾。就是用比铡铊小的錾铊去除玉雕件上较小的余料,实际上也是采取标、扣、划的方法,用于细部找形。铡、錾是琢的基本功,必须熟练掌握。铡、錾、标、扣、划要准确,平时可以通过对片、方、球体和小型洗子的制作来完成练习工艺。
(2)冲轧。
产品经过铡铊、錾铊的标、扣、划后、表面呈现出许多坑洼不平的痕迹,行话叫“麻岔”。为了去掉这些“麻岔”,在面积较大的地方,需要使用冲铊或磨铊,有些较小的或细部地方,使用各种形状、铊口不同的轧铊。轧铊在去麻岔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对产品找形,冲轧使用的金钢砂为60~80#。
图7-1-3 扣、标、划示意图
冲轧有推搬、叠挖、顶撞几种功能。
a.推搬。用轧铊把不要的部分磨去,留下造型,称为推搬。
b.叠挖。把推搬后的造型再细磨,使其翻卷折叠,如花瓣、叶的翻卷,衣纹的折叠,称为叠挖。
c.顶撞。用轧铊的顶平面撞地称为顶撞。
安装轧铊比较简便,只要保证做同心圆的转动就可以了。
(3)打钻。
产品经过扣、标、划、冲、轧以后,基本造型已呈现出来,但有些轮廓以内的余料,使用铡铊、錾铊都不能去除,如花卉产品枝叶之间的空隙,器皿的内膛等,就需要用打钻方法。
打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钻眼,一种是钻膛。钻眼是把玉料钻透成孔,钻膛是取出膛中的钻芯,钻膛的深度随膛的深浅决定,钻芯取出后再进一步琢制内膛。
打钻的工艺方法是先根据需要决定管钻的直径,然后是打钻,取钻芯。钻眼时只要钻管钻透,钻芯即可取出。膛内钻芯取出方法为:当钻管与加入的金钢砂一起旋转钻到所需深度时,先把钻管抽出来,用水把钻口内的金钢砂冲刷干净,然后用铁制的冲子顶住钻芯的一侧边缘,以小铁锤轻轻敲击冲子,即可把钻芯根部振断,取出钻芯。要钻一个较粗而浅的膛子时,可在钻芯上套着打一小的钻孔,也可以打两个或更多的钻孔,以能振断钻芯为标准。
打钻的用途如下。
a.落地。如花卉产品枝杈之间需要掏出空隙,因铊片太大下不去,可以打钻落地的方法解决。总之,凡是小面积的推落,都采用打钻的方法解决。
b.钻膛取芯。用特制的钻管在玉料上钻至一定的深度,然后用冲子振断管芯料。如果钻芯无综合使用价值,可采用打排孔的办法。将膛芯余料取出。
c.打孔。可打圆孔和异形孔。
五、玉雕细工工艺
细工是相对于坯工而言的。在坯工阶段,制作者的目标是确定玉雕的造型,而细工则是继坯工工艺之后继续完成形象的精细刻画。虽然在实际上坯工和细工可能只由一个人来完成,但从雕刻的原理上仍可以分为两道工序。
我们根据制作者的短期目标,或者说根据玉件粗坯被加工的状态,可以把细工工艺分解成如下步骤。
1.勾细样
勾细样,就是要把各种形象的细部结构仔细勾画在玉雕粗坯相应的块面上。比如做花卉,就要把花瓣、枝叶的准确形状、细部结构都画出来,以便进行下一步的雕刻加工。勾细样与勾粗稿不同,粗稿只是画出造型的动势和外轮廓线,细稿则需要把每一个细部一笔一笔细致地画清楚,如做人物就要把头部的五官、衣纹、陪衬物等仔细画出;做花卉则需要画出花瓣、枝、叶的层次,相互掩映,翻卷折叠穿枝过梗等;器皿造型需要画出盖、耳、身、足上的兽头、花头及各种图案花纹。细稿画好后就可以进行琢制了。勾细样要多次进行。
2.精细定位与派活
在勾细样的基础上,将各部分形象的位置和轮廓固定。当然,由于坯工工艺遗留有许多尚未做实的部位,需要在这个阶段中继续推落,但这种推落加工已具有精细定位的性质。比如做花卉,就要把花瓣、花叶的翻转折叠、穿枝过梗做出;如做人物,就要把头部的五官、衣纹、陪衬物做出。但对于一些易碰断和镂空的部位仍要放在精细修饰阶段去做。
3.二次修整
二次修整是用各种工具对形象进行更准确、更精致地刻画。在这一阶段里,有的加工是为了使形体表面更加平整、光洁;有的加工是为了消除以前工序留下来的棱面棱角;有的加工就是对各种装饰线、轮廓线、边、角、拐弯处进行修饰性的加工。
六、细工工艺原则
细工虽然是继续对形象进行更为细致、更为精确地刻画,但这绝不是说对每个局部的形象刻画可以一次到位。如果急于求成,将各个局部的形象刻画一下子做实,往往会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为了从工艺原则上加深对细工工艺的理解,我们在这一部分专门研究细工工艺原则的问题。
本节第三点坯工工艺中所讲的五条原则依然适用,但更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以方易圆,破大面为若干小面;先定起伏凹凸,后定长短轮廓,不急于确定细部。”
“以方易圆,破大面为若干小面”,是说在坯工工艺阶段,我们曾用方的体积块面来代替那些本来是圆的或球形的形象。而在细坯工艺阶段就要将这些方的体积块面还原于圆的或球形的形象。但这个还原雕刻应当有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下就到位的。
“先定起伏凹凸,后定长短轮廓,不急于确定细部”,是讲“破大面为若干小面”时,对各种小块面的处理原则。“先定起伏凹凸,后定长短和轮廓”,是说先要将代表局部形象深浅层次的块面确立下来,才能决定形象的长短及外轮廓。“不急于确立细部”,是说在这期间,不能急于将细部形象做实。只有在代表局部形象的若干块面已然被确定且和整体造型相一致的时候,才能将形象的细部刻画出来。
以上工艺原则如和局部形象的刻画相联系,就可以衍生为特定的技艺口诀。
比如做手,在细坯工艺阶段,就可以归纳为“以方易圆,破大面为若干小面,先定手势的起伏凹凸,后定手形的长短及胖瘦,不急于分手指头。”
在这里,“破大面为若干小面”,就是要用若干个形态不同的小面来代替手的姿势,比如手指,应按手指的关节分解成几个小面,这样雕刻较容易。
所谓“先定手势的起伏凹凸”,就是先确定手指、手背和手掌在不同姿势下的形状,而这形状总是表现为起伏凹凸。总之,是要先做出手的最佳影像。
所谓“后定手形的长短及胖瘦”是说手各部分比例的确定,应在手势确立之后进行。
所谓“不急于分手指”,是说在细坯工艺的开始阶段,不能先分手指。对于雕刻来说手是小了后不能变大的部位。如果先分手指,就必然在事实上确立了手指之间的间隙,这手指间隙是“大了就不可变小的部位”。因此,不到最后是绝不能先分手指的。
七、细工操作技术
玉雕产品经过坯工阶段只能是个粗坯,继之是细工琢磨,称之为细工工序,又称做细。做细的步骤是在粗坯的基础上,从大的面积到小面积,从里往外进行雕刻,先处理主体,后处理陪衬,对一些容易断裂或碰撞的部位,应在玉件细坯接近完成的时候再进行处理,待整个产品细坯全部完成后,对一些细部,如人物的头发、面部表情、服饰上的花纹图案、花卉的花蕊、鸟的羽毛等再进行勾面纹。
细工实际上是除去余料,完善产品造型。细工完成后,余料已全部除去,形象准确生动,各部分结构的来龙去脉已交待清楚,层次关系正确,表面平整细腻,有利于后续的抛光工艺。
细工工序主要工具及操作方法如下。
细工所用工具主要有轧铊、勾铊、钉铊、膛铊、扛捧等。
1.轧铊
和坯工阶段所用轧铊基本相同,但细工阶段所用轧铊比较小。
2.勾铊
做细时使用勾铊大多为较小的,主要用来勾花纹、头发、眼睛、羽毛等,按操作手法又可细分如下。
(1)勾撤、掖撞。勾撤是用勾铊勾线,用快口轧铊撤地;掖撞是用钉铊的顶平面把地的根线掖入和撞平。勾撒、掖撞既是出造型,又是使边线利落、影像脱颖而出的工艺,依造型和制作过程中的部位要求,选用合适的勾铊、轧铊、钉铊。
(2)顺和勾面纹。顺是平展顺溜的意思,即造型完成后,为使表面平整光滑,用各种工具再细磨一遍。顺的工具最好使用铁制的磨铊、轧铊、棒等。如有细粒钻石粉工具也可使用。
勾面纹使用勾铊,勾铊似錾铊,但较小而薄,勾线、勾面纹用的勾铊要薄而规矩,运用要熟练,走铊稳而活,使线条流畅。
3.钉铊
钉铊状如铁钉,行话称“钉子”,过去用头号大铁钉,用钢锉锉平表面,钉子有锋利的“快口”,状如喇叭,又称“喇叭口”。还有一种属于杠棒的“喇叭口”,与钉铊在形状上稍有区别,现在的钉铊为钻石粉制成,有大小不同的型号,使用起来很方便。
4.杠棒
杠棒形状像根棒,棒头部分根据需要可为不同形状和粗细,目前杠棒都为钻石粉制成,主要种类有齐头棒、橄榄棒(又称枣核棒)、钢丝棒、细尖头棒、喇叭口棒等。它们的用途也较广泛,不仅可以除去余料,有的还可用于面的顶磨,细尖头棒可以打眼。
5.膛铊
膛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叫串锤;另一种叫弯子,是专门用来掏空器皿内膛的工具。串锤的形状有扁形、长形、短形、蘑菇形等。弯子一般都用粗细铁条制成,制作者可以根据膛肚的需要随时调整弯度。
6.细工琢制
细工琢制是从产品的重要部位开始,余料除去应本着先大后小的原则,使用工具也应先大后小,通过细工琢制,使玉雕形象逐渐加细,如人物产品就应首先琢好头部的动向,然后琢出发型,定出五官位置,刻画面部表情。头脸琢制好后,再琢制其他部位,最细的加工留在最后进行,如发丝、胡须、服装花纹等。
对一些易碰断和镂空的部位应放在最后处理,在整个细工的琢制中要注意产品的整体效果,物像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关系要交待清楚。
八、玉雕精细修饰
精细修饰就是最后的修饰,主要解决以前加工时遗留下来的各种不足之处,如人物的面部表情、头发、眼皮、服饰花纹等;兽类、鸟类产品的眼睛、毛发、爪尖、嘴等;花卉产品的花蕊、叶脉、叶柄等。
一些容易在制作过程中受到损坏的部位也要在这一阶段完成。
如形象刻画都已完毕,还要用杆棒等小工具将产品全面细磨一次,以便于抛光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