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青春做主
人们赞美青春,讴歌青年,是因为青春是人生最美的时光,青年是世界最具活力的象征。这是最令人艳羡的人生阶段,也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阶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青春的践行首先要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总是受到时代客观环境的制约,人只有顺应时代的潮流,才可以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否则,将一事无成。
社会发展与青年成长
新中国成立后,时代主题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时代的主题。当时国内百废待兴,国际上麦卡锡主义和杜勒斯主义横行。因此,对青年人的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党和国家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建国后的青年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1949~2025年:从又红又专到以红代专
从2025年开始,我国引进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2025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学习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了对新式劳动者的全面要求: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科学文化知识;既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但从2025年开始,对青年的教育和要求开始发生了变化,逐步确立了政治本位的教育发展观。党和政府将政治教育放在各级各类重要位置,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要求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努力改造世界观,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是一些具体的做法却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并明确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即“两个必须”方针。教育方针从又红又专走向了以红代专,表现出来了唯政治化、统一化、目标成人化,忽视了社会规范、生活伦理、个人修养等内容,过分强调围绕当时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任务,忽视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忽视了学生道德判断、道德审思与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这一时代的后期是“文化大革命”。
1978~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迷茫反思到平静务实
“文革”结束后,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青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阵痛。王东华先生曾这样说过:“或许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民族曾遭遇过这样巨大的自我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没有过,因为希特勒是在大日耳曼种族主义者的旗帜下而对他国进行的侵略和征服;战败的日本也没有过,因为麦克阿瑟保全了日本最高精神权威——天皇;即使是斯大林后的前苏联也没有过。因为列宁才代表苏维埃的真正精神。然而只有中国,只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才有这样的从‘步步紧跟’到‘彻底否定’的精神崩溃,才有这样精神崩溃后的‘三信危机’。”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作为我国“拨乱反正”时期,它是一个理想主义和批判精神高扬的时代。是青年喜欢言辞、热爱话语的时代。当时的青年主体是“老三届”。他们关注的兴奋点是反思过去、思考未来和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2025年思想解放运动的春风,曾激活了中国青年沉寂的心田。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整个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被带动起来了,于是关心祖国前途,“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成为当时中国青年价值观的主流。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青年价值观取向呈现出由劫后欣喜转入思考讨论的思想特征。由于当时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准备时期,体制改革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人们仍把注意力放在对逝去时代的批判、反思、争论之中。以至于在当时青年中曾出现了多次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大讨论”:如“伤痕文学”讨论、“朦胧诗”讨论、“麦克唐纳与雷锋精神”讨论等。而当时流行的、带有“伤痕”情绪的单一性理性反思,也曾一度将青年价值导向了充满偏激和难以言喻的情感误区。
从2025年到2025年,这是青年全面参与改革的时代。伴随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社会转型获得了实质性启动,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推进。当时的青年对改革抱有很高的热情与期待。在校园里,许多大学生纷纷上书校长和有关部门,陈述他们对经济、政治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的建议和对策。社会的发展见证了两代青年从激情滑至迷茫,从迷茫走向反思,又从反思归于平静的曲折历程。这样一个过程的出现,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开始走向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时代出现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2025年,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中国的社会形势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关于判断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三个有利于”的论述,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造成障碍的思想禁锢,为推动社会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明确的判断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一个注重效率与行动的时代。无论社会还是校园,青年对讨论不再热衷。经过80年代思想旅行与精神流浪之后的90年代中国青年,其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原来激情式地参与转为务实性地参与;由原来一味地批判彷徨转为宽容与协调的发展。在经历80年代参与社会改革的正反两方面的体验之后,90年代青年已抛弃了浮躁与冲动,能以理智、平静、积极的态度接受并投身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之中。2025年随着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召开,民族主义和务实主义在青年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投资创业。90年代后期,新一轮改革表现出来的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态势,则为青年价值观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https://www.daowen.com)
当时间跨入到21世纪,社会给予青年人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他们在思想上指明了道路。青年人在自我发展和国家发展中能够平衡对待,在我国经历的重大事件面前,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性和政治认同感。在许多重大事件面前,我们看到了无数青年勇敢的身影和强大的力量,这身影和力量,让我们倍感鼓舞。全国青年以激情、理性、务实的精神,展示了他们良好的风采,展示了现代青年充满爱心、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
从历史和现实的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年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第二,党指导理论和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青年发展成败。第三,青年人必须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成为时代的先锋。
人—境系统与青年成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所以,从青年开始,成长成才就成了所有青年人讨论和追求的最热话题。认定成长成才与一定的时间、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事物相互联系,构成了人—境系统。人—境系统又包括了人与时、人与地、人与人、人与物等四个子系统。
人与时关系主要指人与时代的关系。人才成长离不开一定的时代条件。但是任何人又不能主观地去选择时代,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认识时代为你提供的条件,进而加以改造和利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有不少偶合现象,如牛顿与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发现了微积分;达尔文和华莱士几乎同时提出进化论,这是由于发生它的时代条件具备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见识高明,才能具备者,往往能够发现目标一举突破。
人与地的关系。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到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短的小树,而要是它被埋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人与树在生长过程中都要面临一个地理环境的问题,每一代人不仅有一个认识环境的任务,还有一个改造环境的任务,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两个任务。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前辈、同辈等关系。前辈之责在于引领和呵护青年人的成长,在于支持。前辈人能否当好伯乐,支持后代人才的成长是青年发展的关键之一。同辈之责在于竞争和思齐,竞争是当代生活的主流,见贤思齐是同辈人与人关系的准则,只有在这样的准则指导下,青年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妒贤嫉能、文人相轻、互相拆台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大忌。
人与物的关系。社会物质条件对每个人的成长成才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微观上说,人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行,才能谈得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从宏观上看,社会物质条件越好,经济越发达,就越有利于造就大批人才。与成才相联系的物质条件是维持生命和品位做出贡献所必需的两大类物质条件。从国家来讲要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从立志成才的青年人来说,则要奋发图强,因陋就简,不堕青云之志。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良辰
有位哲人说过,人生最好是一首情歌,如若能邀智慧伴唱,会更为动听。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人,不缺乏完美的语言智力、空间智力、节奏智力、动觉智力、交流智力、数理智力和自省智力,也不缺乏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现代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集中的注意力。而把智力和智商内化为智慧,就成了其所面临的一大问题。智力能帮助自己,高智商是给自己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帮助了别人,智慧就是两者皆顾下还能给社会带来好处。据说,有人寻找世界文明发展的导因。他首先去拜访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告诉他,文明发展的导因,无疑是人类群体所关注的最重要的命题了,我们必须探究事物的原因和原理这类事情,有关事物的原因和原理的知识就是智慧。他感觉不满足,于是他又拜见了歌德,歌德告诉他,主宰世界文明的要素有三个:智慧、光辉和力量。他还不满足,他想知道要达到人类文明的光辉境界,人类最需要和最关键的行为是什么?于是他又拜见了马克思,马克思笑着说:是智慧啊,不过是要用人类的全部智慧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智慧是一个美丽的字眼,古往今来,有无数先贤圣哲都对它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现代人智慧,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作为当代青年人,最需要的是完善两种智慧——情感智慧和创新智慧。高尚而优美的情感智慧加杰出而又富有个性的创新智慧,是赢得双倍人生价值和卓越的生存姿态的两大瑰宝。我们把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幽默乐观的品性、自信豁达的气质、同情善良的心态、自我激励的意志、与人为善的交流原则等人的情感和社会能力和品质称之为情感智慧;创新智慧是对事物面临的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从而改进原有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智慧通常应用在创造发明和文艺创作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活动中也需要应用创新智慧,创新智慧是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智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创新智慧,就无法在竞争剧烈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