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的人际关系指导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1.人际关系的含义
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个国家,归属于一个民族,他就具有宏观的社会关系;同时,每个人总有家,有父母兄妹、妻室儿女、朋友同事、三亲六戚……这就是他微观的社会关系。人无论是处于宏观的或微观的人际关系,都是一方面以生产、生活物质为条件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以语言、思想、情感为媒介进行的交往。所以,人际关系就是人群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过程中,由相互认知、相互体验而发展和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的作用
(1)人际关系会影响人们的信息沟通。人际交往中,人们有意见一致的时候,也有意见不一致,甚至产生认知冲突的时候。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们在思想上、态度上乃至于行为方式上会有许多一致性,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输送、编码和储存,进行愉快的情感交流,从而促进双方的了解,增强认同感。即使有的问题,认识暂时不同,也可以通过多次的信息交换,最后形成共识。这样就会避免人际冲突,消除误解与矛盾。假若人际关系不良,缺乏或沟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人与人之间不能及时而准确地传递信息,进行自由的自主的思想交流,就无法协调好人际关系。
(2)人际关系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的心理需要,会对人们的行为动机、情感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人们才会把这种需要变成行为的动机,成为一种内驱力,使人产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在情感的推动下产生持久的指向既定目标的行动。人际关系能将人的潜能激发起来,去克服各种困难,排除各种消极影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人就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之中,没有交往的需要,也就不会有强烈的动机产生,当然也就不会有持久而稳定的工作热情去推动工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收到良好的效果。
(3)人际关系会影响人的心理发展。人的心理不是自然发展和成熟的,而是在人际交往中来实现的。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思想、观点、立场、情绪的相互交流、影响,人们会自觉地吸取健康、有益的思想、观点充实自己,或者改变过去的观点、态度,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新的生活,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各种知识、经验、技术的交流,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激发人们的多种兴趣,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4)人际关系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常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范,就是集体行为的有关规定。它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必要的教育手段。人们通过交往或通过集体舆论的影响,掌握了集体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通过内心的认可。就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加规范,更为标准。人们按规范统一运作,一个团结、协调、充满战斗力的集体就会形成、壮大。反之,就会有失集体行为规范,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集体就像一盘散沙,便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教师的人际关系及协调
教师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同事、学生和学生家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的亲近或疏远的关系。
在学校,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工作关系;教师之间则是平等的同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则是尊师爱生的特殊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则是平等的目的一致的合作关系。
1.师生关系及其协调
在我国,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另一方面是学生尊敬老师。即“尊师爱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理想、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体现。“尊师”是学生对教师关心爱护自己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信赖的情感的体现。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学生信赖、尊敬老师。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是高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倾注无私的爱,学生便会深刻体会到教师真挚的情感,便会产生向师性,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学生纯真感情的流露,这也是成功教育的起点。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形成“尊师爱生”的特殊人际关系。
(2)师生关系的多重性。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具有教育者、领导者、知之多者、成人、长辈等多重角色身份;学生也具有被教育、被领导者、知之少者、未成年人、晚辈等多重角色身份。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师生的各种角色身份,自觉、妥善处理各种角色的变换,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育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不断发挥自己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学会如何为人和做学问,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
(4)师生关系的持久性、稳定性。教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既塑造学生的灵魂,又为学生增添知识、本领。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所以,师生关系一旦形成,便会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样长久和稳定。
师生关系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十分和谐、令人陶醉的,也有不和谐、不融洽的时候。主要是师生的心理距离过大,调整失误,或者教师的“学生观”的偏见,导致了学生“教师观”的失衡,产生师生的心理冲突。
教师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就要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耐心说服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会进步,既当学生的老师,又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感到教师真诚、亲切、可信赖。教师还要宽容大度,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对学生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教师还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是受国家和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以特定影响的专职教育工作者。教师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的特点。要把教师劳动的对象——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就需要教师团结协作,处理好教师间的人际关系。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从外部表现形态可以观察到:(https://www.daowen.com)
有的教师情感外露,对喜欢的同事赞不绝口,亲密无间,形影不离,无话不谈,视为知己,而对不喜欢的同事情感淡漠,视为陌路人,常有话不投机半句多之感;还有的个别教师情感严重对立,由冷嘲热讽到矛盾公开化、激烈化,以至吵架、打架,影响极端恶劣;有的老师对同事的好、恶之情都不言于表,不公开化,做到哑巴吃汤圆——心中有数;也有少数教师为人虚伪狡诈,对人表面热情,但口是心非,口蜜腹剑,台上握手,台下踢脚,这对学校的凝聚力有极大的破坏性。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从教师间的合作情况也可以看到:
有的教师能尊重、信任同事,与同事友好相处,能通力合作,能常常为他人着想,深得同事的尊重与信任,愿意与之合作,这是教师人际关系的主流;有的教师急功近利,为达目的,明争暗斗不择手段,相互拆台,产生内耗;还有的教师洁身自好,与世无争,摆出一副“清高”的样子,使人敬而远之。
总之,在教师间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矛盾、斗争和对立,如何协调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差异,进行换位思考。教师间年龄、学识、情趣、能力、个性、职称等都客观地存在着差异。只有正确认识这些差异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对待别人的成就、荣誉,才不至于心理失衡。同时,要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将心比心,产生符合客观实际的人际认知,就可以消除教师间由认知偏差而产生的心理冲突或心理障碍。
(2)交往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人是有千差万别的,而且人无完人。一个教师要与同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多看对方的优点、长处、才干和思想觉悟,并且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对方,不要认为对方这也不是,那也不行,对别人求全责备。要宽以待人,要相信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慎独精神和宽广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得失,争取彼此认同,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同事关系。
(3)要及时排除消极的人际冲突。教师中,有为了私人利益,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猜疑、妒嫉的排他性冲突。这种冲突会严重地破坏同事间的团结,绝不能听之任之,让这种消极的人际冲突蔓延或扩大。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建立必要的行为准则,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养成自觉维护同事间团结的好习惯,建立起平等的同事关系。
(4)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学。教师间要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关系,工作上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在知识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上,要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绝不能保守或固步自封。
3.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与协调
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
在学校中,教师与领导人际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和领导双方。首先是由教师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思想觉悟的高低来决定的。有的教师对领导的评价差,主要是教师个人利益和情感需求没得到满足导致的。有的希望领导年轻、有开拓精神,能一手抓教学,一手抓收入;有的希望领导稳重老成,不冒风险;有的希望领导光明磊落,有话直说;有的希望领导办事随和,不急不躁;有的故意与领导对着干。其次,个别领导思想素质差,心理素质也差,私心太重,工作方式不民主,独断专行,不关心教师,爱训人、整人,使得干群关系紧张。还有的领导善于投机钻营,哗众取宠,见荣誉就上,见钱就捞,见责任就躲,不为教师办实事。这些作法严重地破坏了干群关系。
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从教师方面讲:首先厂教师必须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服从学校领导,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乐于接受领导的工作安排,不挑三拣四,工作尽心尽力尽责。其次,教师要排除心理障碍,要尊重信任领导,与领导坦诚相见,要交流思想,建立情感联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从领导方面讲:要关心爱护教师,要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办实事,主动改善与教师的人际关系。
4.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与协调
期望学生成才,是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心愿,有一致性,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和家长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但有时也会因为教师与家长间对教育学生的方法、内容、具体要求的不一致。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必须坚决改善自己与家长间的人际关系。为此:
首先,教师要认识家长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好学生,使学生成才。要与家长寻求共同语言,增进双方的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其次,要多与家长交往,做好家访工作,开好家长座谈会,开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工作目标,介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家长与教师密切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教师还要尊重家长,不能盛气凌人,训斥挖苦家长,或对家长不一视同仁。或平时不家访,即使家访,也是“登门告状”。凡此种种心态和作法,都会破坏正常的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要主动协调好这一关系。
【注释】
[1]刘京海(成功教育的基本模式),{上诲教育)2025年第一期。
[2]参见张燮等编《学校管理心理学》。
[3]《人类需要系的新理论》,雷鸣,《行为科学》2025年第—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