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信用户关系中的块模型分析

微信用户关系中的块模型分析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6块模型分区图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一共分析8块,即8个子群体,子群体成员分布不均匀,但都有一定的共性,各个子群的成员分别如下。表4.7192名微信用户成员关注关系网络的密度矩阵表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包括8个子群,每一个子群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和联系程度都是不同的,也就代表着各个群体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与结构也是有着较大差别的。

微信用户关系中的块模型分析

一、块模型理论

块模型最早是由怀特、布尔曼和布雷格提出来的,它是一种研究网络位置模型的方法,是对社会角色的描述性代数分析;他们认为,块模型是把一个网络中的行动者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离散的子群或者集合、块,并研究各个块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17]。实际上,在进行划分之后所形成的每一个“块”都是一个小模型,它们是原始矩阵的子矩阵,也代表一个群体,它们是对网络整体结构的反映,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中群体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分析块模型有两个基本步骤:一是分块,二是确定块的取值。首先,利用CONCOR或者分层聚类的方法,将整体网络中的成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使他们能够全部纳入各个块中;其次,在各个块进行取值,即1-块,或者0-块,取1或0的标准有6种,本文采用与平均网络密度比较的方法来取值;最后,根据各个块值对整体网络的结构和群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网络结构的构成。刘军[18]利用块模型,结合差序格局理论对法村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分析,发现网络中存在子群,而且子群的分布是呈现差序格局的,不同成员的活跃程度是不同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微信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定性研究,分析微信的特性与功能;或将微信运用于管理、营销或教育之中,分析微信的功能;从整体上来看,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微信用户行为或微信用户网络结构的相关成果较少。所以,本文以块模型为基础,通过选取某一个微信用户的关系网络为研究对象,探讨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整体结构和凝聚子群关系,以全面了解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和微信用户的行为基础,为企业营销和信息管理奠定基础。

二、块模型分析

凝聚子群是块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它表示网络中一些行动者的集合,在这些集合中,“行动者之间具有相对较强的、直接的、紧密的、经常的或者积极的关系”[19],这就是群体。微信是一个基于人际交往的网络,它的成员多是来源于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联系人,多数情况下,人们在现实中已经建立了联系,而且存在一定的交往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有交集和共性的,所以微信用户关系网中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本文考虑到微信网络的特性和微信用户之间的关系,要求每个派系至少有15名成员,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进行分析,一共有68个派系,各个群体中几乎都有共享成员,成员分布较散,而且群体划分界限并不清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群体进行进一步的分区和分析,使成员重叠尽可能少,成员之间的划分标准更加严格、宽泛,得出块模型的分区图,如图4.6所示。

图4.6 块模型分区图

对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一共分析8块,即8个子群体,子群体成员分布不均匀,但都有一定的共性,各个子群的成员分别如下。

第一子群成员有(45人):1,26,3,4,161,102,151,8,105,58,107,156,61,110,15,40,41,18,19,116,171,22,119,168,73,134,39,94,137,30,163,128,48,133,143,90,145,62,78,169,140,174,97,152,80。

第二子群成员有(22人):45,52,81,64,77,189,190,35,99,115,50,57,25,146,36,49,63,121,60,9,192,132。

第三子群成员有(32人):29,83,130,173,82,47,46,74,142,68,87,127,38,141,7,44,138,103,98,111,91,20,126,67,164,93,13,144,135,84,96,180。

第四子群成员有(8人):71,70,56,166,188,165,159,108。

第五子群成员有(23人):76,17,112,59,172,23,136,14,100,122,79,158,177,31,2,51,55,176,66,153,162,21,54。

第六子群成员有(13人):106,125,178,65,181,185,187,11,175,86,123,182,183。(www.daowen.com)

第七子群成员有(39人):16,124,5,42,88,155,6,148,53,129,154,95,24,109,101,27,160,167,114,37,113,117,34,191,120,157,92,147,184,149,186,43,170,69,118,72,85,75,139。

第八子群成员有(10人):131,104,89,150,28,32,33,10,179,12。

通过将各个子群的成员单独进行分析,对成员的特性分别进行定位,子群1是有地域关系的人和其他(包括亲人、中学同学和基于兴趣认识的好友),子群2是博士同学,子群3是本科同学,子群4是研究生同学,子群5是校友,子群6是研究生好友(研究生阶段认识的非同专业好友),子群7是老师及同门,子群8是同事。可见,每个子群都有其独特性,各个群体没有共享成员,但是群体之间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联系。另外,通过分析得出块模型分析的R-squared为0.254,具体的块模型密度矩阵如表4.7所示。

表4.7 192名微信用户成员关注关系网络的密度矩阵表

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包括8个子群,每一个子群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和联系程度都是不同的,也就代表着各个群体在整个网络中的地位与结构也是有着较大差别的。比如,子群1的密度系数最小,为0.119,这表明在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子群1的成员与网络中的其他成员的关注关系较少,联系不紧密;子群7的密度系数最大,为0.563,说明在该网络中子群7的成员与其他成员形成的关注关系较多,联系较为紧密。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子群之间的相互关注情况,下面将密度系数表进行简化。本文利用α标准建立像矩阵,并取用户关系网络的平均密度为α值,通过对网络计算分析可知,该微信用户关系网络的平均密度为0.100 1,然后把密度表中的数值与平均密度值进行比较,大于此数为1,小于此数为0,得出微信用户成员关注关系网的像矩阵表,如表4.8所示。

表4.8 192名微信用户成员关注关系网络的像矩阵表

将表4.8简化成图,如图4.7所示。

图4.7 192名微信用户成员关注关系网络简化图

在图4.7中,每一个虚线圈表示一个群体,虚线圈上实线表示从本点出发又回到本点,各个虚线圈之间的连线表示群体之间存在关注关系,有共享成员,没有连线表示群体之间没有互相关注,也没有共享成员。子群1和子群2与其他群体没有关注关系,在整个网络中比较独立,仅限于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其他群体交往较少,是因为子群1和子群2的成员主要是基于地域关系和博士学缘建立的关系,相比较整个网络中的其他成员来说较为特殊,与其他成员有密切联系的也较少;子群7是相对较为活跃的一个子群,它的成员主要是老师和同门,它与子群5、6和8都建立了联系,而且群体内部关系也较为活跃。

在此基础上,对子群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子—子群1的简化网络图,能够更加清晰地分析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子群体1为例,在这个子群中,有45名成员,其群体结构图如图4.8所示。

图4.8 子群1关系网络简化图

在子—子群1中,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有的是孤立者,如群体2,它与群体任何群体都没有形成关注关系,而且群体成员之间也不关注;有的是领导者,如群体5和6,成员内部关注互动较多,同时也积极与其他群体相互沟通的作用,在群体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经纪人角色;群体8较为特殊,其成员内部关系相对较少,反而与其他群体的沟通连接较多,说明这些成员有共同的地域特性,但是没有形成关注关系,反之与群体外其他人不仅有共同地域关系,而且还互相关注。

综上所述,微信用户关系网络中,其成员大部分仍是同学、同事、亲人和朋友等,它是一个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较为亲密,而且联系也比较频繁。但仍存在着大量的群体,而且各个群体也可能存在成员重叠的现象,利用块模型的理论进行分析,将该用户关系网络分成8个子群,这些子群的关注关系也呈现一定的差序格局。关系较为疏远的子群在群体中受到的关注程度较少,得到其他成员关注的可能也较小;相反关系较为亲密的群体,其成员相互关注的可能性较大,也就可能成为的整个网络的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