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陆地战战线上的威尼斯战役

陆地战战线上的威尼斯战役

时间:2023-05-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在战火停息的片刻,威尼斯海军也没有中止海上巡逻。由于南面是陆地战,战线上多为外国雇佣兵,而指挥这些来自英国、意大利其他地区的雇佣兵,正是泽诺的强项。在艰困的战争中善用雇佣兵,原本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任务,因为泽诺,这些人最终成了威尼斯宝贵的战斗力。刚打完基奥贾战役、无暇休整的皮萨尼,这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威尼斯海军最高统帅,出征对战热那亚舰队。采取攻势的威尼斯舰队旗开得胜,可是皮萨尼却在海战中受伤。

陆地战战线上的威尼斯战役

说回威尼斯国内。皮萨尼见时机成熟,于是下令发起大反击。

12月22日黎明之前,一艘接一艘的船悄悄地离开圣马可码头和斯基亚沃尼堤岸。加莱船拖着堆满石头的货船,小船上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旗舰上除了皮萨尼之外,还有元首安德烈亚·孔塔里尼同行。

当时正值黑夜。若在平日,需点起火把,提醒船与船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而在这个夜里,为了不让敌人察觉,改用白布标示。船队在熟悉的潟湖中前行,大船行深水区,小船选水浅之处。

船队经马拉莫科运河通到外海后,沿着佩莱斯特里纳航行至基奥贾附近。在那里,船队分成两队,第一队是牵引装满石头货船的加莱船,第二队则是以小船为主的登陆船。第一队经过佩莱斯特里纳运河,再次进入潟湖内;第二队则由海上溯河而上,停靠在基奥贾的南边,开始登陆。此刻,天空露出了鱼肚白。

皮萨尼的作战计划是,利用基奥贾凸出于潟湖之中的地型,同时切断南、北两边,使其孤立。如果这个计划成功,那么原本被围困着的威尼斯,将反过来封锁热那亚军。

从南边登陆的威尼斯军,在对手顽强的阻击之下,不得不撤退离开。然而,这正是计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北面港口的封锁不受阻挠,必须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南边。沉船作业按计划顺利地进行,装满石头的大船沉入基奥贾港的出口处,面向潟湖地方,也沉下了几艘小船。等热那亚人发现事情不对,急匆匆赶到时,这座海上的“路障”已完成了大半。热那亚舰队被锁在港口内,动弹不得。

很快,热那亚人就察觉到事态严重,因此做出了更顽强的抵抗。他们驱船赶到“路障”附近,想除掉这些绊脚石,威尼斯战舰挡在前面,两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那些仓促成军的威尼斯水手不谙海战,眼见着同袍一个个中箭倒下,惊恐万分,口口声声地叫着要撤退。老元首大声呵斥说,要么战死,要么让热那亚人投降,自己绝不会离开这里一步。在元首的威势之下,水手们再次拿起了船桨。

战斗不分昼夜地持续着。即使在战火停息的片刻,威尼斯海军也没有中止海上巡逻。由于南面没有被完全封锁,帕多瓦的援军得以赶来增援,热那亚军也因此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威尼斯的战船来往于潟湖中间,轮流作战,不过,自皮萨尼以下的由贵族组成的士兵全体都留在船上,战船的补给依靠小船运送。在热那亚战船也无法侵入的潟湖之中,退潮时,小船是最有效的运输工具。

10天后,即1380年1月1日,众人翘首盼望的卡洛·泽诺舰队终于回到了祖国。原本只有11艘的加莱船已经增加到18艘,另外还拖着热那亚的巨型帆船“里吉钮尼”。泽诺舰队的归来,不仅增强了战斗力,威尼斯人的精神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卡洛·泽诺归国后立即被派往战况最激烈的基奥贾南部。如果不能成功地封锁住那里,就无法中断帕多瓦人沿河运来的补给,全面封锁热那亚军队的目标便无法达成。同样,热那亚一方也誓死保卫着这条补给线,战事因此陷入胶着状态。

由于南面是陆地战,战线上多为外国雇佣兵,而指挥这些来自英国、意大利其他地区的雇佣兵,正是泽诺的强项。不知是因为年轻时当过雇佣兵的经历,还是此时已年届45岁的他与生俱来的大胆和勇敢,深深地吸引了这些久经沙场的战士。在艰困的战争中善用雇佣兵,原本是一项难度极高的任务,因为泽诺,这些人最终成了威尼斯宝贵的战斗力。

在这场“基奥贾战役”中,大炮首次登上了战船。使用的火药是拜占庭帝国著名的“希腊火”。西欧自14世纪开始,便利用大炮的爆发力射弹,当然,那时用的是石弹。而基奥贾战役是史上第一次将大炮装在船尾的舰桥上。

话说回来,大炮的命中率不怎么高,威力甚至不比弓箭手射出的飞箭。不过,直径20厘米到30厘米的石弹,在攻击城墙时还是发挥了功力。热那亚军的司令官皮耶托·多里亚就是压死在遭炮轰而坍塌的高塔之下。

威尼斯周边图(基奥贾战役)

时间进入4月。1月底从热那亚出发的由39艘加莱船组成的舰队,出现在威尼斯海岸。他们立即向威尼斯发起挑战,似乎想通过海战,做一个彻底了断。

威尼斯军中很多人因疲于长期的作战,也希望一鼓作气打到底,因此极力主张迎战。然而,皮萨尼却不肯让步,他认为封锁基奥贾与海战不能同时进行,元首孔塔里尼和泽诺也赞同皮萨尼的意见。

挑战未果的热那亚舰队,无奈退回达尔马提亚港。因为要进攻威尼斯,舰队唯一可走的水路就是经过利多港,进入潟湖内水深10米以上的航道。可是水路两边都是威尼斯的要塞,根本无法突破,所以他们最终选择了撤退。

舰队的撤退对于被困中的热那亚军,仿佛抓到手中的救命绳索断裂,众人陷入了绝望。威尼斯的包围圈,随着时间的推移,越缩越紧,终于将港口内与陆地一侧的守军切成一分为二。不仅火药不足,严重的粮食缺乏,已经影响士兵的行动。帕多瓦方面送来的军粮,屡屡被威尼斯人夺走,反而让威尼斯捞了便宜。

于是,热那亚军使出最后一招,收买敌人来获取食粮。他们自然不会找威尼斯人,他们看中的是那些雇佣兵。雇佣兵果然上钩了,可没想到被威尼斯士兵发现,双方大打出手,差一点儿酿成一场威尼斯人与雇佣兵之间的武装冲突。所幸卡洛·泽诺介入,平息了风波。被泽诺说服的雇佣兵们,中止了通敌的行径。

受困于基奥贾的热那亚军,失去了最后的一线希望,终于在1380年6月24日无条件投降。当时的记录说他们“衣衫褴褛,惨不忍睹”。当日,4170名热那亚人被俘、14艘加莱船被缴,同时被扣押的还有200名帕多瓦士兵。获胜的威尼斯一方也付出沉重的代价。从最初遭封锁的4个月,到之后虽然反包围成功、却依然艰苦卓绝的日子,他们整整熬过了10个月。

但战争还未结束。39艘战舰组成的热那亚舰队,仍然游走于亚得里亚海上。只要他们还存在一天,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就不算被夺回。刚打完基奥贾战役、无暇休整的皮萨尼,这一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威尼斯海军最高统帅,出征对战热那亚舰队。卡洛·泽诺担任其副手。

采取攻势的威尼斯舰队旗开得胜,可是皮萨尼却在海战中受伤。因伤口恶化,他被送往战场附近的意大利南部的曼弗雷多尼亚港(Manfredonia),终因不治,在基奥贾战役结束仅两个多月的8月13日去世,享年56岁。

卡洛·泽诺接任皮萨尼,率军继续作战。没过多久,亚得里亚海的制海权再次完整地回到了威尼斯人的手中。于是,威尼斯凭借基奥贾战役的胜利以及重夺亚得里亚海制海权这两个筹码,开始了台面下的和谈。

首先,威尼斯通过派驻米兰的大使柯纳罗,成功地游说了对热那亚具有极大影响力的米兰公爵加莱亚佐·维斯孔蒂。如前文所述,米兰公爵为实现占领意大利中部的野心,不希望威尼斯从中阻挠,因此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向威尼斯卖了一个人情。不过,如果公爵的态度过分露骨,恐怕又会刺激到热那亚内部的反对势力,于是威尼斯请与热那亚、威尼斯两方都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萨伏伊(Savoy)伯爵出面调停。萨伏伊是法国国王传统上的盟友,因此当地的十字军精神强过其他的意大利公国。由萨伏伊伯爵以“两个代表性的海洋国家相争,不利于反异教徒大业”之类冠冕堂皇的理由,倡议和谈,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一年后的1381年8月,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外,匈牙利王、帕多瓦的僭主卡拉拉以及奥地利大公也参与了合约的缔结。奥地利大公的加入,其实是威尼斯的一个策略。威尼斯的内陆不仅是威尼斯进口德国、法国货物的通道,同时也是威尼斯向这些国家出口东方商品的陆路。对威尼斯而言,这是一块很重要的地区,绝不能被卡拉拉所占。然而,威尼斯自身又没有能力占领此地,因此打算让给关系友好的奥地利公国所有,杜绝卡拉拉吞并的野心。威尼斯成功地到达了目的。

这次的和平谈判被称为“都灵和议”,决定了以下事项:

一、特内多斯岛今后归萨伏伊管辖,中止建造要塞,热那亚船可以自由靠港。

二、黑海沿岸的塔那地区,在今后的两年内,威尼斯与热那亚保持完全平等的贸易权利。

三、威尼斯承认热那亚在塞浦路斯岛的政治特权。

四、特雷维索归属奥地利大公。

五、威尼斯正式承认匈牙利国王对达尔马提亚的主权,每年支付贡金以换取当地港口的使用权。(www.daowen.com)

对于以上的条约,很多历史学者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引发两个海洋共和国对立的矛盾根本没有被解决,一切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我完全同意他们的观点。不过,对于专家们认为威尼斯赢得了战斗,却输了战争的说法,我却无法苟同。我认为威尼斯取得基奥贾战役的胜利,并非完全没有意义。

与同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尤其是对手热那亚,威尼斯的民众非常团结,没有内斗、政局不稳的困扰。一个世纪前由皮耶托·葛登尼哥实施的政治改革,尽管中间遭遇过一些危机,但国家体制并没有因此被颠覆,基本的政治理念得以继续保持。

当然,威尼斯国内各个阶层的不满情绪仍然存在。以前不曾发生过的为逃税而将资产外移的现象,就出现在第三和第四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之间的休战期。

此外,平民尤其是水手们,对于贵族的领导能力相当不满,双方的矛盾甚至达到过一触即发的状态。第三次战争时,正是这种矛盾曾经让威尼斯陷入不利。不过,相比同一个时期的周边国家,西蒙·波凯涅拉(Simon Boccanegra)领导的平民阶级(暂时)成功地取得了热那亚政权,佛罗伦萨也爆发了象征无产阶级兴起的著名的“梳毛工起义”(Tumulto dei Ciompi),唯独威尼斯没有因类似的冲突而消耗资源,反而通过有效运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增强了国力。这要归功于葛登尼哥在13到14世纪间实施的改革,制定了具有威尼斯特色的政治方向。基奥贾的胜利,对于落实国家基本方针,起到了很大的功效。

战争从来都是悲惨的,唯有一个积极的意义,那就是让人们的欲望简单化。每个人心中曾经的不满,因为战争的发生而消失。威尼斯被封锁时,面对抱怨粮食不足的群众,元首孔塔里尼曾说过:“到贵族家去,他们会把仅有的面包分一半给你们。”贵族们做到了这点。

威尼斯政府兑现了募捐时的承诺,赋予名列前30位的高额捐款者共和国国会终身议员和贵族的地位,向有功的外国人颁发了威尼斯市民权。对于尽全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国民,政府推出了保障遗属和负伤者的政策。除此之外,国家还决定每年从国库支出5000达克特,作为帮助那些贫困的人重新自立的基金

贵族阶级也充分地尽到了义务。老元首不负威尼斯第一市民之名,身先士卒,皮萨尼、泽诺以及他们率领的贵族们,在战争中始终站在第一线。而因为购买高额的国债,经济上遭受打击最大的,也是他们这一群人。

第四次威尼斯—热那亚战争最具代表性的基奥贾战役的胜利,让威尼斯唯一得到的,就是全体国民达成了共识。但这是一个宝贵的“战果”,它对日后威尼斯的重新崛起,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尽管缔结了《都灵和议》,但包括威尼斯和热那亚人民在内的所有人大概没谁相信这两个海洋国家旷日持久的相争会就此结束。

造成两国对立的问题,没有得到任何解决。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威尼斯和热那亚仍然势均力敌。就像第一、第二、第三次的停战被打破,大家相信第四次停战,终究也有结束的一天。正因为如此,两个国家都没有忘记为下一次的战争做好准备。

不过,在治国能力上,威尼斯远远高于热那亚。因此,当形势朝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他们抓住时机的速度更敏捷,行动更彻底。

对于威尼斯而言,《都灵和议》之后的30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时期。那些与威尼斯有利害冲突的强国,接二连三地都出现了问题。

首先是匈牙利王国。为了取得靠港权,威尼斯不得不向匈牙利王缴纳年贡金。然而,匈牙利国王的得意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与姻亲那不勒斯王因那不勒斯的王位火拼,腾不出手打理亚得里亚海东岸的属地。海盗伺机而动。饱受匈牙利王恶政和海盗肆虐的当地居民,不禁怀念起威尼斯人统治时期的好光景。

对此,威尼斯没有立刻做出回应。等他们确定了民心所向,判断热那亚不会介入这场与匈牙利王的战争之后,这才顺应达尔马提亚人民的心意,在1409年夺回了这块曾经拥有过300年的失地。为了等待这个最佳时机,威尼斯人整整守候了30年。

威尼斯小心行事是有理由的。他们在之前刚利用一次那不勒斯王国的内斗成功地获得了遏制亚得里亚海出海口的重要战略地科孚岛。1386年,威尼斯从一位那不勒斯王位的继承人手中买下科孚岛之后,立刻在岛上建起了要塞,由于建造得十分坚固,时至今日仍然为希腊海军所用。

对于陆地一侧的强敌,威尼斯采取的也是各个击破的方针。

1387年,威尼斯与米兰、帕多瓦结成同盟,推翻了维罗那(Verona)僭主斯卡利杰里(Scaligeri)。第二年,威尼斯与米兰联军,又击败了帕多瓦僭主卡拉拉。1402年,米兰公爵加莱亚佐·维斯孔蒂去世。这位实力雄厚的人物,既是威尼斯不得不依靠的伙伴,同时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因此公爵的死,对威尼斯实属幸事。没过多久,威尼斯便将维罗纳和帕多瓦占为己有,原本归属奥地利大公的特雷维索,也变成了他们的领地。

就这样,威尼斯人再度自由、安全地航行于亚得里亚海之上,在陆地上同样是通行无阻,从西欧来的商人们没有了中途被截的担心。守卫亚得里亚海出海口最理想的位置科孚岛,属于了威尼斯;在东地中海地区,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前端、被称为“威尼斯共和国的双眼”的两个基地莫东和科伦,一如既往地看管着周边的海域。内格罗蓬特,甚至克里特岛都牢牢地掌控在威尼斯人的手中。

另外,威尼斯政府从这个时期开始,从法国人那里一点一点买下法国在第四次东征时获得的城镇——勒班陀、帕特雷斯、阿尔戈斯、纳夫普里翁、雅典以及爱琴海诸岛。法国人因为害怕土耳其的攻击,与其被抢不如卖了,所以才将这些地方转让给威尼斯,变卖时自然是被买方的威尼斯狠狠地砍了价。因为这些并非是威尼斯势在必得的地区,他们只是为了防止落入热那亚手中,才先下手为强。

15世纪上半叶,威尼斯再次,应该说是第三次迎来了全盛时代。与东方之间的贸易顺风顺水,君士坦丁堡的市场繁荣依旧,令人生畏的新兴国家土耳其在1402年大败于帖木儿帝国之后,沉寂了不少,威尼斯商人迎来了和气生财的好时代,而他们的确是没有放过这个运气。

那么,这30年,热那亚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在基奥贾战败后的5年里,热那亚更换了10位元首,政局动荡不安。之后,他们接受了法国国王的统治。如果将短暂的独立以及归属米兰公爵的时期都算进去,这种情形延续了130年,直到1528年为止。从那以后直到意大利统一,热那亚在近三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了西班牙王国的附庸国。而在同一个时期,威尼斯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的独立。

但是,热那亚人的商业活动并没有因为基奥贾战败而中止。

阿马尔菲在1131年被西西里王占领之后,商人们依然活跃于海外;1284年比萨在梅洛里亚海战失败后,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商业实力。同样,热那亚的商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地中海贸易中的重要角色。位于黑海沿岸的热那亚基地卡法、君士坦丁堡的居留区加拉太,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如往昔。热那亚人最大的特色,即无与伦比的航海天赋,更是在一个世纪后创造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个从意大利语音译过来的名字,应该是人人皆知。有关这位大航海家的冒险事迹,就不再赘言。可我想说的是,当他在西班牙感叹“我身在此地,心系祖国”时,他的祖国正处于法国人的统治之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同样,发迹于热那亚,成功经营科西嘉岛殖民地,实力雄厚堪称当时的跨国企业的“圣乔治银行”,我们也不清楚它为祖国做过什么贡献。

最能说明热那亚状况的,应该是勒班陀海战时它的参战方式。在那场爆发于1571年的土耳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联合海军的大战中,威尼斯以共和国的身份参战,向基督教联军贡献了接近总数一半的战斗力。相比之下,尽管热那亚人尚安德烈·多里亚(Gianandrea Doria)担任了镇守右翼舰队的司令官,但他并不是代表热那亚,而是作为西班牙国王的海军上将参战的。可以说,作为独立的海上国家,热那亚在14世纪末已销声匿迹。当年地中海上的4个海洋共和国,只剩下威尼斯。

持续了120年以上的威尼斯与热那亚的长久之争,不禁让我联想到你来我往过招、迟迟难决胜负的两位冠军的比赛。当比赛进行到第五轮时,威尼斯出现在赛场上,而热那亚的身影却终于消失了。

因此,威尼斯是不战而胜。但无论以何种形式取胜,结果是不变的,而且赢家往往能收获价值高于形式的实质性的东西。两强相争,威尼斯重现雄风,热那亚则从此萎靡。

任何国家,都会有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能够经历几度兴盛的国家,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一次的辉煌,靠的是因缘巧合,而重复出现的繁荣,则是有意识的努力换来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尼斯历史研究权威雷恩教授曾经指出:“威尼斯与热那亚经过长期的抗争,最终胜出的威尼斯,靠的不是其海军力量或海战技术。自1270年之后,威尼斯已经失去了这些方面的优势。决定胜利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在其他方面的差异,即社会的组织能力。在这一点上,威尼斯人与热那亚人之间,有着极大的落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