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相思缠绵含情脉脉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相思缠绵含情脉脉

时间:2023-05-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如元代王实甫《中吕·十二带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杂剧14种,现存《西厢记》《丽唐春》《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将演唱的情绪融入到相思缠绵、含情脉脉的情绪当中。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相思缠绵含情脉脉

散曲体裁分类中带过曲,是内二个或三个同宫调曲牌连接而成的体裁形式。如元代王实甫《中吕·十二带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1.见【谱例】40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2.【词意】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错不觉黄昏,不消魂怎地不消魂,

新洋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裙带宽三寸。

3.【注释】

①粼粼(1ínlín):形容水明净清澈。

②“杨柳”句:形容柳絮不扬。

③“对桃花”句: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④内阁:深闺,内室。(www.daowen.com)

⑤重门:庭院深处之门。纷纷:形容雨之多。

⑥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⑦销魂:因过度刺激而呈现出来的痴呆之状。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⑧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⑨“香肌瘦”二句: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4.【作者】

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著有杂剧14种,现存《西厢记》《丽唐春》《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两种。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园区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最杰出的代表。[5]

5.【题解】

这是一首描写闺中思妇怀人的曲子。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末尾模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6.【演唱分析】

这是一首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傅雪漪老师创作的散曲歌曲。从音乐意境上看,整首歌曲旋律和节奏音符紧凑,带有典型的散曲风格,音乐给人一种相思睹物之情。他保持了元曲的气势格律与韵味,是一首好的创作曲子之源。

这首歌曲作为电视剧的插曲,音域不宽跨度不大,但是需要用高超的声乐技巧来演唱,平稳的气息支撑。将柔美的音色融合到自然的声音当中,尤其是把握好十六分音符、符点音符与切分音符的联合运用。将演唱的情绪融入到相思缠绵、含情脉脉的情绪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