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最后的山神》如何带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最后的山神》如何带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时间:2023-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的山神》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表面上只是记录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但是从中却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在接受各种潮流,各种文化的冲击。《最后的山神》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种对另类文化的观察,更是一种对文明高速进程的审视。

《最后的山神》如何带给观众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最后的山神》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表面上只是记录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但是从中却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在接受各种潮流,各种文化的冲击。

一、主题:萨满、山神、民族魂

在鄂伦春民族中。萨满是指一个能和神沟通的人,他的地位比较高明,受人尊重。本片的主人公孟金福就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山神是一个形象——是雕刻在树上的形象,是孟金福这样的老猎人老萨满;山神更是一种精神——鄂伦春民族的精神相信仰,其至山神就是鄂伦春。鄂伦春族两代人精神的东西已经完全个同了,对孟金福来说,山林是有神灵的,但对年轻一代,山林就是山林。于是,在影片中编导运用声音和画面的有机结合,一步步地深化主题。影片最后,孟金福带着对山神的敬畏和留恋,在中断了四十年之后,再次敲响了萨满鼓,这鼓声恐怕是最后一次响起了。影片表现出的盂金福对山林的依恋,实际上也是人对自然的依恋。不管这种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何时消失,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永恒的。

二、叙事特点

影片以鄂伦春人信奉的川神为主线,“在时间的安排上,以‘冬——春——冬’的顺序展升,空间上以‘山林——定居地——山林’这样的—个循环开始和结束”,祭拜山神、捕获猎物、做桦皮船、风葬、跳萨满舞等这些鲜活、真实的生活片断串联起来,讲述了这个民族特有的历史和现在的故事。老一辈人对山林生活的留恋,新一辈人对山林外生活的向往,在镜头前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孟金福母亲那句:“神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不禁让观众产生共鸣,以及对这个民族行将消逝的传统文化和个活方式的思索。(www.daowen.com)

三、细节的魁力

如果说情节是影视作品的骨架,那么,细节就是它的血肉。《最后的山神》的编导非常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孟金福在树木上雕刻的山神、春节时在马尾上系红布带;捕鱼前女人用柳条打自己的男人;夏天来了,盂金福希望自己年轻一些,能够和绿色的山林相配,他用匕首细致地刮着胡子;还有,他坐在桦皮船上听着猎物的叫声,神情是如此的专注。这些细节除了很好地表现了老一辈人对山林的崇拜这一主题之外,同时也很细腻地表现了鄂伦春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情感表达方式纪录片创作中,只要注意去抓取一些独特的、形象的、生功的、典型的细节,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表现效果。

《最后的山神》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一种对另类文化的观察,更是一种对文明高速进程的审视。人类在高速的发展中遗失了太多美好的东西了。许多的文化都是在世界各种新兴文化的冲击下消逝的。萨满教最早可追诉到人类的智人时期,那是个人类还在茹毛饮血的阶段。一个已经如此古老的宗教已经不在适合现在的社会了。那么这样的文化还该不该传承?该怎传承?值得我们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