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知行合一:华中农业大学育人理念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

知行合一:华中农业大学育人理念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

更新时间:2025-09-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文化溯源,充分阐述其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从而得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先进典型的激励教育、坚持强化实践育人的作用和坚持加强实践创新的氛围营造”是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和探讨“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知行观对于身在新时代的华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用“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鄢万春 刘 凡

摘 要:“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体现的是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与实践精神的内在契合,更体现的是“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百年育人理念的文化传承。通过深入挖掘这一文化溯源,充分阐述其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从而得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先进典型的激励教育、坚持强化实践育人的作用和坚持加强实践创新的氛围营造”是将“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 思想政治教育

知行关系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历久弥新的话题。202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创办湖北农务学堂时就提出“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这一办学理念一直影响和指导着华中农业大学的发展。2025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了三点希望,希望青年学子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因此,研究和探讨“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知行观对于身在新时代的华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理念的文化溯源

溯源而上,较早明确论述了知行关系的人是伟大的教育先哲——孔子,其在《尚书》中提出了“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一方面强调知对行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又指出道德认知的目的全在于践行。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第一次明确提出并论证了“知行合一”的观点,把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推到了空前的高度。他主张“行中有知,知中有行;知外无行,知而必行;践行良知,知行合一”,更进一步强调“以知为行,知决定行”,极大地拓深了对知行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对中国后世特别是“有教无类”、“手脑并用”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从认识论而言,“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体现的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知行关系的认识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的知行观也更多地具有时代特征。现代意义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涵义:其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德育上而言,意识离不开行为,行为也离不开意识;其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实践出真知”,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更是提升和拔高了这种认识的高度,它认为主客体是辩证统一的,认识和实践密不可分,应该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张“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因此,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的知行观,实质上是强调人的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也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知行观内在契合,体现的是一种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发展需要有机结合的科学发展观。

2.从人才培养的理念而言,“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体现的是理论学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统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当前,学生的发展离不开“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学风的熏染,而培养精英人才、领袖人才的高校育人诉求更需要纯化“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均深刻地指出了大学生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并重的重要性,这也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既要学会动脑,也要学会动手。“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则成为实现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3.从文化精神的传承而言,“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是一种华农历史与现实文化的精神传承

早在湖北农务学堂创立初期,张之洞就提出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办学思想;国难当头的湖北省立农学院时期,确立了“耕读不辍 学行兼优”的培养目标;到了改革开放的华中农业大学时期,学校践行了“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的大学精神。百年而下,张之洞先生开创的“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育人理念,经历岁月洗礼、穿透百年光影,至今仍然是振聋发聩的,对我们更新育人理念、创新工作方法仍具有重要的参鉴意义。而“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则也是体现着一种学问立足大地、实践服务社会的精神,更是修身齐家、兼济天下的知行观念。因此,“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与我校的百年校训在精神内涵上是统一的。

二、“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

“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育人理念,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品格和心灵熏陶,它不仅是一种科学发展的育人理念,更是一种立足本土、求实创新的精神传递,传递着华农人的人格品性,也延续着华农人的文化血脉。其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求索过程的精神源泉,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

作为当代青年,既应该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更应该有将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相统一的实践诉求。秉承知行合一,指的是让青年能始终恪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能不为名利默默耕耘,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用青春丈量大地,将学识文章写在大地上;坚持手脑并用,指的是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遵行科学的研究范式。如果说“知行合一”要求我们立足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手脑并用”则要求我们注重探索的方式方法,唯有两者并重,才可能达到知行的目的,成就学习实践的意义。

2.“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是独立治学精神和坚定爱国热忱的厚重传递,引导学生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非学无以广志,非学无以致知。青年的治学精神是与青年的使命感和实践观密不可分的。当代青年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应该有厚重的担当意识和爱国热忱,这是知行合一的内在夙愿,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治学精神,要求学生有着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践理念,具备科学文化知识;爱国热忱,则要求学生知道为何学习、为谁学习,明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大众是一种爱国体现。挖掘“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厚重人文底蕴、锤炼创新育人理念的精神内涵也将成为我们宣扬科学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利器。(https://www.daowen.com)

3.“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是立足实际和身体力行的现实感召,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

加强大学生“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观念,实质是从意识上教育大学生应该立足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科学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培植国情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我们应该从灵魂层面以这一理念影响和鼓舞学生,号召学生将自己化为一滴平凡之水,融入到实践的浩瀚大海中。同时,我们也应该感召广大学生将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倾注于广阔的实践中去,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融入到祖国期望和人民需要中去,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青春豪情,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三、“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育人理念的实现途径

当然,“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育人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铸就。作为培育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担负着厚重的历史使命,也承载着祖国交给我们的时代使命,任重道远。如何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开展工作,如何真正实现“人人都能成才”的育人理念,既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知行合一手脑并用”育人理念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要将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合理需求为导向,以科学高效的工作服务学生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全面成才更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做“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践行者,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育人的过程中去,坚持以学生为本位的工作理念,时刻将学生的呼声作为工作第一信号,将学生的需要作为工作的第一选择,将学生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积极扮演好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扎实做好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和帮助人的工作。

2.坚持立足学校实际和特点,挖掘、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

“以优秀人物的知行精神感染人,以先进人物的事迹鼓舞人”一直是我校倡导的优良风尚。百年以来,几代华农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的校训理念,将“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人文精神一脉延续,涌现了一大批可敬可佩的“华农好人”。例如,202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厚重的社会担当;“棉花奶奶”李文英,放弃大都市的优越生活毅然走向田间,扎根基层,50余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生向农,实践不止,与棉农心连心,以脚板和赤诚丈量广阔田畴、孜孜奉献敬农爱农情怀,闪耀着炫丽光彩的人性光辉。他们生动鲜活地诠释着百年华农“勤读力耕 立己达人”的精神内涵,也正是他们,将这种“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实践精神与社会担当的完美淬砺,成就了可歌可泣的壮丽人生。这种薪火相继的传递鼓舞和激励了几代华农人,并将在华农人身上代代延续。

3.坚持强化实践育人的作用,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以扎实有效的实践教育培养学生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专业教学的重要性,重视社会实践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结合实际的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并提升学生脚踏实地、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引导广大学生树立“顶天立地”的理想信念,以真知实干报效祖国。

4.坚持加强“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教育,用务实创新的氛围感染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有着较高自我认知和自主意识的新青年,有理想、有抱负,更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在价值多元化的当代,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和价值判断。人人都是育人环境,事事都是育人氛围,用华农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不断加强“团结、勤俭、求是、奋进”的优良校风教育,使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校园文化内化为华农人的自觉行动,让人人成为“知行合一 手脑并用”的时代先锋,个个成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谢四平.强化知行合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3).

[2]顾玉东.手脑并用积聚创新潜能[J].世界科学,2006(2).

[3]吴文新,孙武安.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何以必须被信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6).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