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既定的”历史条件。21世纪初,随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确立,高校“大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正式确立并得到深化发展。“十育人”体系的提出,丰富了高校“大思政”理念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大思政”理念日趋完善与成熟。

高等教育改革与建设: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历史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理解高校“大思政”理念的理论内涵需要在实践演进中获得对其最本初性的理解。中国自传统社会开始就非常重视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不仅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教化与修身的统一,更是以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内容。到了近现代社会,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一些文人志士为救亡图存、提升国民素质,便在借鉴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始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积极探索,“大思政”理念也在当时见诸文人志士的教育思想中。如康有为主张德育为先,并注重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视之为由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五个阶段相互衔接的全过程教育。蔡元培也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康有为提出的“五阶段”全过程教学理念和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高校“大思政”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历史渊源。

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形成提供了“既定的”历史条件。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对干部、战士等人员开展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除了党内人员以外,还将教育辐射范围扩大至农民、工人等一些党外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全员”意义上的发展。在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形成了党支部一元化领导机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在毛泽东这一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学校开创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的思想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并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不断深化发展与变革之中,高校“大思政”理念也紧紧围绕“系统工程”这一发展主线,在实践领域的拓展中不断生成与演变。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初步形成期,在这一时期,“三育人”理念即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构成的教育体系,成为高校教育系统中最早的“大思政”育人理念。这一理念主张将教师教学、学校管理(包括学校党委管理和学生团体管理)、服务体系相统一构成教育系统的“整体”。21世纪初,随着“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确立,高校“大思政”理念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正式确立并得到深化发展。(www.daowen.com)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在原有“三育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实践育人”和“科研育人”,推进了高校“大思政”理念的形成与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教育部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高校“大思政”的理论内容扩展为“十育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十育人”体系的提出,丰富了高校“大思政”理念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大思政”理念日趋完善与成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