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千里走单骑
关羽在许都的短暂羁留是形势逼迫的。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刘备,想得到他的消息,然后再去投奔他。关羽是在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到许都的。这年4月,便遇到了机会。袁绍与曹操间发生了白马(在今河南省滑县旧城东)之战。袁绍派遣手下大将颜良攻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白马在许都北。白马如果失守,将危及许都的安全。因此,曹操便亲自督兵援助刘延,关羽与张辽为进兵白马的先锋。
绍(袁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出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在白马之战前,关羽已经在沙场上驰骋多年,身经百战;虽有战功,但是,都没有具体生动的记载以显示他的神威。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很精彩地描写了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但是,那只是艺术的虚构,小说的演义,而不是历史的事实。因为,华雄并不是关羽杀死的,而是被东吴的孙策杀了。因此,关羽被曹操差遣为先锋,关羽策马刺杀袁绍大将于万众之中,是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胆略和神勇的历史文字记载,给人的印象是很深的。由于关羽解白马之围有功,曹操便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寿是地名,当是指湖南汉寿县,亭侯是爵位。东汉对有功官员的封爵有县、乡、亭侯。关羽虽然得到的是汉寿亭侯,是封爵中之低者,但是,这也是很高的荣誉。无疑,这也是曹操利用关羽建立战功进一步对他的笼络,要安他的心。但是,由于关羽在白马之战时已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便决意要辞别曹操,离开许都去投奔刘备。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关羽既有去心,据《三国演义》说,他曾数次去相府辞曹操,而曹操已知他的心意,挂出回避牌,不见他;而他的山西同乡张辽也避而不见。于是,关羽便写了《谢操书》。《三国志》说他“拜书告辞”。《三国演义》还节录了他的书信内容。此外,在关羽的志书里还有刊行的两封致曹操信,这两封信与《三国演义》里的信意思相同,只是措辞有一定差异。
第一封信是《归先主谢操书》。
羽闻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曩所以不死者,欲得故主之音向耳。今故主已在河北,此心飞越,神已先驰。惟明公幸少矜之。千里追寻,当不计利害,谋生死也。子女帛之贶(音况,赐与),勒之寸丹。他日幸以旗鼓相,当退君三舍,意亦如重耳之报秦穆乎。羽谢。
第二封信是《又致操书》。
窃以日在天之上,心在人之内。汉在天上,普照万方。心在人内,以表丹诚。丹诚者,信义也。羽昔受降之日,有言曰:“主亡则死(死又作辅),主存则归。新受曹公之宠顾,久蒙刘主之恩光。丞相新恩,刘公旧义,恩有所报,义尤所断。今主之耗,羽已知,望形立相,觅求迹功,刺颜良于白马,诛文丑于南陂,丞相之恩,满有所报。每留所赐之物,尽在府库封缄。伏望发慈俯垂鉴照。这第二封信里所说“诛文丑于南陂”,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据记载说:关羽在诛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后,曹操与袁绍间的战争继续进行,曹操驻兵于南陂下:
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曰:“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这里只说“斩丑”,至于具体说文丑死于谁的刀下,当时冲锋隐阵的有张辽、徐晃、关羽等人,在他们的本传里都没有提到此事。只是在《三国演义》里才说是被关羽杀了的。
文丑沿河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三国演义》里的这段描写,是不足为历史根据的。为什么在《又致操书》中出现这种事实?是关羽述实,还是后人伪托,就很难说清了。
对这两封信,世人有赞赏的,也有提出怀疑的。不相信是关羽写的理由是“云:主亡则辅,主存则归二语,不似当日口吻。”“其辞鄙俚,绝非汉文气习”等等。不过,按常理说,关羽辞别曹操时,想当面拜辞而未能得见,留下书信,聊表心意,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不告而别,反而使人觉得不可理解。因此,《三国志》记载关羽“拜书告辞”是可信的。至于说这两封信是否是关羽书写的信,那就很难说了。而从信的内容看,可以说是表达了关羽的心态。个别之词如“诛文丑于南陂”,很可能是后人附加上去的。
从关羽告辞曹操,投奔刘备这一行为本身来说,关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只要曹操稍有游移,关羽便难出许都,甚至会人头落地。所以,关羽的行为有着很深刻的道德意义。首先,充分表现了关羽重“诺”讲“义”的品质。“丈夫一诺值千金”,是他从青少年时期养成的性格特点的一种体现。其次,也表现了关羽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道德情操。他不为曹操的权势所屈服;没有被曹操的封官厚赐所诱动;也没有因为刘备存亡未卜,穷愁破败,流浪无所而动摇追随刘备的信念。矢志不移,忠贞不二。第三,也充分表现了关羽行事光明磊落,来去分明的豪迈气魄。羁留许都,身在曹营期间,他并不掩饰自己仍然眷念刘备的心情,公开表示:“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当得知刘备消息之后,便“拜书告辞,而奔先主”,其行为始终一贯,表里如一,坦荡无隐。(https://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关羽的离开许都,尽管曹操心里不情愿,却不加阻拦,说一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既表现了曹操想留住关羽,而终于留他不住,那就让他去吧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表现了曹操的宽宏大度。对这一点,裴松之就很赞赏他。
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对关羽的大度放走,也是曹操一生中值得称颂的,少有的对人宽容的行为。
民间传说:关羽离开许都前去拜辞曹操,曹操避而不见。待关羽挂印封金,单骑横刀,保护着二位皇嫂出了许都西门,去寻找刘备,直到这时,曹操情知是留不住关羽了,便带了一帮亲信赶出城来,为关羽送行。在许都城西的一座小桥上,曹操追上了关羽,便做个顺水人情,要送些金银财宝和一件锦袍给关羽。由于关羽人单势孤,生怕曹操趁机向他动手,所以,他驻马桥头,也不要那些金银财宝,只用青龙偃月刀将锦袍挑了过去,转身西去,开始了他重归刘备的征程。
关羽挑袍辞操的桥,在清代出版的《许州志》里说名为“八里桥”,又名“灞陵桥”,坐落在许都西约10里的清泥河上。“八里”、“灞陵”音韵相谐,极可能是关羽挑袍故事流传过程中转化而来的。
灞陵挑袍便由此传为佳话。
在灞陵桥西不远处,有一座关帝庙,创建于南宋绍兴十年(2025年)。据说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率兵在这里用“关爷刀”大破金兵的拐子马阵,杀死金兀术的女婿夏金吾,并生擒了他的副统帅。岳飞认为这是关羽的在天之灵对岳家军的护佑,便在灞陵桥西设坛,建筑了一座土祠,祭祀关羽,名为“昭烈忠惠关王爷祠”。元、明、清各代又加以扩修,规模便逐渐宏大,成为全国五大关庙之一。灞陵桥关帝庙的特点之一是:关曹并重。意思是说:在这座庙里,不但祭祀关羽,曹操也受到相当的礼遇,而不是把他置于一个遭贬抑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来说,这是合乎情理的处理。
关羽千里走单骑,还发生了他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传播极为深远。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作了精彩的描写。关羽出了许都,一路向洛阳走来,先在东岭关斩了孔秀;又在洛阳关杀了韩福、孟坦;随后行至汜水关,又屠了守将卞喜;又在荥阳关腰砍了王植;到滑州黄河渡口劈了守将秦琪。待去到古城时,又因张飞的怀疑,在三通鼓声未尽时,将追来索命的蔡阳的人头削于马下。这一路,关羽单骑走马,仗剑舞刀,过关斩将,威风八面。
然而,尽管这些故事生动曲折,极为生动,却不是历史的事实。首先,当时袁绍屯兵于阳城,是在许都的北边。关羽要去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出许都北上才是正路。而他却绕了个大弯子,先西去洛阳,后又折回荥阳,北上汜水,再过黄河,又南下古城。走这条路是舍近求远,不可思议。其次,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在他本传里没有任何记载,六名守关之将也均是无名之辈,在志书里没有出现过。唯有蔡阳确有其人,而且是曹操手下一名战将,而他却是被刘备杀死的。
曹操与袁绍在白马之战后,紧接着是官渡之战。两军交兵,袁绍大败。而在此之前,关羽已重新归于刘备。而刘备在袁绍军中居留一段时间后,已看出袁绍志大才疏,不是能成气候之人;而且,他们依附袁绍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也图谋自己的发展。所以,他准备随时离开袁绍。刘备借口南去荆州连接刘表共同对付曹操,便举兵去了汝南。刘备这次去汝南是第二次,以前,他曾在哪里活动过,给曹操以很大威胁。此次刘备再去汝南,曹操自然很不安心,便派了蔡阳去攻击刘备。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在河南省),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刘备杀了蔡阳。尽管当时关羽已重归刘备,此事却与他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说,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仅是属于小说的演绎,没有历史根据。
“挂印封金”、“灞桥挑袍”、“千里单骑”;关羽从羁困的曹营中出走的故事,从此,就广泛地在民间流传开来,而且,又成为戏曲舞台上脍炙人口的保留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