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有色金属工业
(一)2025年概况
规模以上有色金属行业企业298户,从业人员7.81万人,总资产829.7亿元(其中:采选业企业133户,从业人员2.23万人,总资产124.37亿元;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165户,从业人员5.58万人,总资产705.34亿元)。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省工业同类指标的7.1%、7.4%和2.2%。
1.产值产量
有色金属行业2025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多数振兴规划重点项目已提前建成投入试运行,完成工业总产值785.68亿元,增长46.6%,高于全省工业增速13.1个百分点。完成十种有色金属产量112.71万吨,增长14.19%,其中:电解铝产量29.55万吨与2025年持平,锌产量54.49万吨,增长43.66%。
2.经济效益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8.91亿元,增长50.05%,高于全省工业增速16.1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49亿元,增长100%,税金19.26亿元,增长56.6%。亏损企业亏损总额3.6亿元,降低16.5%。
(二)“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目标。现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特色品种国内领先的产业体系。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集团)作为陕西省有色金属产业的龙头企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工业产值、营业收入、出口创汇和利税总额大幅增长,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稀有金属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我国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集团。
2025年底,有色金属产业实现产值785.68亿元,主要产品产量:电解铝30万吨,锌55万吨,钼精矿3.7万吨,钛及钛合金材4万吨,五氧化二钒7500吨。较2025年209亿元,增长376%,年均增长30.32%。
“十一五”目标产值产量与实际产量对比(万吨)
1.稀有金属优势突出
钼、钛两大稀有金属品种是陕西有色金属的传统优势,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不仅在国内的强势地位更加稳固,而且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国家重视稀有金属产业发展,加强对稀有金属产业管理的宏观背景下,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的钼、钛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彰显,是国内任何省份无可比拟的。
2.良好的资源和能源保障
陕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25年底,钼矿保有资源储量位列全国第三,金矿和铅矿位列全国第八,锌矿位列全国第十。目前陕西钼保有储量(金属)140万吨,铅锌保有储量(金属) 250万吨,钒矿保有储量120万吨,黄金保有储量150吨,镍矿保有储量(金属)23万吨,锰矿保有储量(矿石)560万吨,煤炭保有储量14亿吨。资源的控制和占有基础相对较好。
3.产业综合优势明显
陕西有色金属工业除钼系列产品和钛材加工产品雄居国内前茅外,铅锌、电解铝、硅材料、贵金属等产业也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轨道,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避免了产业单一的不利风险。此外,陕西有色金属工业还拥有地质勘探、设计研究、工程建设、工程机械等相当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综合优势明显。
4.政策优势相对有利
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实施,西部地区有望成为未来国内有色金属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为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的产品销售创造了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近期陕西省出台的《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规划》,也为陕西有色金属工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5.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陕西有色金属工业已经拥有全球为数不多的集采矿、选矿、焙烧、钼化工和钼金属加工于一体的完整钼产业链,钼下游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国内领先;钛产业形成了以宝鸡高新区和西安经开区集聚的完整产业链,从海绵钛生产、熔铸、锻造、轧制管到装备制造和全过程检测完整的生产体系,是我国国防军工产品生产试制的主要定点地区,部分产品已经批量进入国际航空用钛材市场。
(三)集群现状
有色金属工业依托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已成为陕西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基本形成了以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西北有色研究院、东岭集团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产业涵盖有色金属矿山采选、冶炼、加工、装备制造、技术研发、国内外贸易等完整的生产体系。
主要产品包括钼、钛、铅锌、铝、钒、锆、金等品种。其中钼、钛等主要优势产品在国内及国际市场均有较强竞争力。金堆城钼业集团采选冶能力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宝钛集团技术装备水平及钛材加工能力居国内第一;拥有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内领先或知名的专业化技术研发应用机构。
初步形成了宝鸡西安钛材加工企业集群、商洛渭南西安钼产业集群、汉中商洛铅锌产业集群、榆林地区以金属镁为核心以兰炭铁合金金属镁水泥为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
(四)行业投资情况
2025年有色行业固定资产总投资185亿元,增长74.2%,占工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6%,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15.7%(其中:采选业76亿元,增长93.2%,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09亿元,增长63%)。
“十一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总计完成投资454.45亿元,2025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较2025年的23.19亿元,增长了19.6倍。
在建及新建项目:
宝钛集团宽厚板生产线扩能技改项目、宝钛集团钛带生产线项目、宝钛集团金属复合材技改项目、宝钛集团大吨位自由锻生产线技改项目、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园建设项目、金钼集团钼金属深加工建设项目、金钼集团钼焙烧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金钼集团采矿工艺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金钼集团南露天矿开采一二期项目、汉中八一锌业有限公司10万吨/年锌合金生产线项目、陕西煎茶岭镍业公司煎茶岭镍矿采选项目、西部鑫兴钼业有限责任公司10000吨/年氧化钼技改扩建项目等项目在2025年新开工或继续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
1.基本金属竞争态势日益激烈(https://www.daowen.com)
近年来,随着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有色金属产能扩张迅速,产业发展已经从产品短缺时代进入了产品过剩时代。特别是以铜、铝、铅、锌等为核心的基本有色金属金属,其冶炼规模的控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高度关注,而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各大有色金属企业与企业集团大都以规模的进一步扩张作为争取强势地位的竞争砝码,一批实力强劲的非有色企业仍热衷于进入有色金属产业,以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带动的企业竞争新格局已经初露端倪。“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特别是基本金属的竞争形势将趋于白热化。
2.规模扩张与支撑条件矛盾突出
目前陕西有色金属除钼、钒、黄金资源保障条件较好外,铅、锌矿产原料自给率不足10%,钛、铝和多晶硅自有资源十分有限,随着“十二五”宝钛工业园、西安经渭新材料产业园、榆林循环经济产业园、铜川航汽铝工业园的发展,资源制约瓶颈问题将更加突出,规模扩张潜伏的资源风险较大。
3.资产优化配置任务艰巨
当前陕西有色金属工业还存在优化资产配置的问题,资产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影响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升。铅锌产业不仅矿山和冶炼自成体系,而且矿山与矿山、冶炼与冶炼也自成体系,内部重组难度不小;黄金开发规模小而分散,在国内、省内都缺乏影响力,整合省内资源与重组省内企业仍有困难;钒产业虽然在“十一五”期间经过战略重组形成了一定规模,成为国内最大的单一钒矿生产企业,但依然面临来自省内其他单一钒矿开发企业的竞争,有必要开展新一轮资产重组。因此,陕西有色金属工业的资产优化配置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4.体制机制创新有待深化
为了适应国内外竞争形势,陕西有色金属工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企业发展焕发了活力,基本适应了传统产业型企业集团管理的需要。但是,新的产业竞争形势要求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发展需更加注重产业资本运作,开展兼并重组,以多种投资方式掌控资源。
(六)产业政策
1.国务院2025年2月6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对有色金属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09]38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国务院制定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文件规定的淘汰落后产能的范围和要求,按期淘汰落后产能。具体目标任务是:2025年底前,淘汰100千安及以下电解铝小预焙槽;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淘汰采用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落后方式炼铅工艺及设备,淘汰未配套建设制酸及尾气吸收系统的烧结机炼铅工艺;淘汰采用马弗炉、马槽炉、横罐、小竖罐(单日单罐产量8吨以下)等进行焙烧、采用简易冷凝设施进行收尘等落后方式炼锌或生产氧化锌制品的生产工艺及设备。
2.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铅锌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0]350号)、《关于印发铜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0]351号)、《关于印发钨锡锑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0]475号)、《关于印发镁冶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工信部原[2011]40号)先后颁布,规范了有色金属产业的行业准入管理工作,我省许多骨干企业涉及行业准入,但在居民搬迁等问题上还有不完善之处。
3.2025年4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关于遏制电解铝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工信部联原[2011]177号),要求严格控制拟建电解铝项目。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地要立即叫停拟建电解铝项目,坚决制止任何扩大产能的新建项目的违规审批行为。取消地方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严禁以各种方式扩大产能、认真清理电解铝拟建项目。
(七)发展预测
1.2025年目标
预计2025年我省有色金属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900亿元。
2.“十二五”规划目标
依据现有区域产业特点,加快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形成钛、钼、铝镁、铅锌、钒、稀有及贵金属6大产业链。
建成宝鸡—西安钛金属及稀有金属加工产业、渭南—商洛钼产业、汉中—安康—商洛铅锌产业、榆林—铜川—渭南铝镁产业四大产业基地。
培育一个千亿级大型企业集团,一个三百亿级新材料研发生产集团。力争建成一个国家级有色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现陕西有色工业的技术、效益、规模的全面发展。
(八)对策措施
1.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并在省内现有的产业引导资金、节能资金、陕南突破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中,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鼓励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重点支持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开发,以及有色金属消费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开拓。
2.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修订完善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相关产业准入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促进产业升级。联合商务、金融、环保、国土等部门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严把进出口、信贷、环评、土地使用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3.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推进巩固现有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企业重组具体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兼并重组过程中的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合理配置资源、支持企业获得省外矿产资源
进一步规范矿权市场,通过制定矿权人资质条件,提高矿权市场准入标准。明确矿山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资源优先配置给重点骨干企业,并向开展资源整合的企业倾斜,确保矿产资源的合理、集约、高效利用。省级地勘资金要重点向陕南地区倾斜,提高我省矿产资源的储备水平。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省有色集团等骨干企业通过直接投资、购买股权等方式,加强国际合作,获取国内短缺的铜、镍、铝、铅锌等资源,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土资源部风险勘查基金、商务部“走出去”项目贷款贴息资金支持。
5.继续做好行业监测、服务和协调工作
密切关注有色金属产品价格走势,继续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监测,为企业做好指导、服务和协调工作。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引导企业采取措施,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