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抽象

如何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抽象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美术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抽象”这两个字,“抽象”是经由日本翻译过来的西语。中国美术史上尽管没有“抽象”两字,但是非具象绘画、非主题绘画、纯粹视觉形式绘画却发生在各个历史朝代。如同中国已经适应了诸如政治、民主、哲学、美术、美学等引进的翻译词一样,中国也应该适应 “抽象”的存在。

如何理解中国美术史中的抽象

中国美术史上,一直没有出现过“抽象”这两个字,“抽象”是经由日本翻译过来的西语。原来的意思是从具象中剥离出概括的形式,还只是“半抽象”,后来走向了绝对抽象,就是非具象形式。我给抽象艺术的定义是: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

人的抽象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抽象”和“形式抽象”。“逻辑抽象”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分析客观世界的理性思维过程。哲学思维是最丰富复杂的逻辑抽象思维。“形式抽象”是视觉形式抽象,既有大自然中的视觉图案,如岩石纹理肌理、雨珠、雪晶体,也有非具象绘画,通过色彩、构成、点线面关系、肌理与细节来表现人的非理性情感与直觉创造的艺术抽象。

中国美术史上尽管没有“抽象”两字,但是非具象绘画、非主题绘画、纯粹视觉形式绘画却发生在各个历史朝代。从彩陶开始,青铜器甲骨文书法篆刻、玉器、赏石、漆器、织锦、陶瓷建筑、窗格子等等,中国美术史上抽象图式、抽象符号、抽象元素、抽象审美比比皆是。彩陶时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抽象艺术时代,每一件抽象图案的彩陶都是一幅抽象画,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出现“抽象”两个字,就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抽象艺术。抽象与具象,是人类美术史上两大表现方式,也是人类美术的两根铁轨,缺一就不成轨迹。

中国文字中,有很多词都是接近或者超越“抽象”概念的,意、象、意象、超象、无象等,都和“抽象”很近似。中国艺术文化精髓就是意象文化,就是讲究“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和西方几千年及其理性的逻辑审美、精确化审美有很大的差异。从艺术审美上来说,我们的意象美学更接近“抽象”。

所以,中国不仅有几千年前的实物可以证明“抽象艺术”的存在,也有几千年的文化理论证明“抽象艺术”不仅属于西方,更属于东方,中国是抽象艺术文化历史悠久、抽象审美元素丰盛的大国。(www.daowen.com)

抽象艺术是形式艺术,评价、认识抽象艺术是否真正“抽象”,只能从共性的形式入手。如果形式是一致的,审美就是类似的,“抽象”就是东西方共有的艺术形式。

尽管,中国人对历史上的抽象元素、纹饰的命名和西方现代“抽象”命名不同,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当我们要寻找一个共同的词的时候,就会用到西方的“抽象”(abstraction)。一百年来,“抽象艺术”已经被中国文化接纳并且形成了和西方抽象文化的对接,中国人已经理解了“抽象”一词的文化和艺术含义,并且认同了这个命名。如同中国已经适应了诸如政治、民主、哲学、美术、美学等引进的翻译词一样,中国也应该适应 “抽象”的存在。

200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