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圣咏的历史,

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圣咏的历史,

时间:2023-05-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世纪末,意大利籍的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实行集权统治,大兴土木修建教堂,制定统一的天主教礼拜仪式,改革宗教音乐。不过,有关格里哥利圣咏的渊源历史,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格里哥利圣咏又称《素歌》,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单声部歌词。

罗马教皇格里哥利圣咏的历史,

6世纪末,意大利籍的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GregoryI,约540~604)实行集权统治,大兴土木修建教堂,制定统一的天主教礼拜仪式,改革宗教音乐。他是贵族出身,曾任执政官,又当过天主教驻君士坦丁堡代表,后来在修道院生活,作为神职人员于公元590年晋升为教皇。据说,他在位14年中,下令收集东西方教会所有的圣歌,由他亲自选定配合宗教仪式演唱的一套歌调,编成一本《对唱歌集》(Antiphonarium),订立许多演唱的规则,通令各地天主教会一律采用,统称为《格里哥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歌集有600多首,供天主教一年四季举行弥撒仪式与平时日课礼拜所用。日课(Daily Offices,有译时祷)是罗马教会的圣事祷告,来自犹太人用赞美诗诵唱的定时祈祷(office hours),每天8次,由清晨日出前至夜晚就寝前。为了推广统一的圣咏,格里哥利一世在罗马创办一所“唱歌学校”(Schola Cantorum),专门培训演唱圣咏的人才。格里哥利圣咏经历不同地域教会、修道院的传播、发展,其数量多达2500首到4000首,法国北部梅斯城(Metz)和瑞士北部圣加仑城(St.Gallen)是当时重要的宗教音乐中心。不过,有关格里哥利圣咏的渊源历史,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格里哥利圣咏又称《素歌》(Plainsong,不分小节的无伴奏的圣歌),内容选自《圣经》,用拉丁文演唱,为单声部歌词。它吸收古代东方、古希腊音调和民间歌曲旋律的特点,有严格的旋法规范,用8种教会调式(Church modes)。它用纽姆谱记录,没有小节线和拍子记号,通常分为两类,一是宣叙性的(accentud,重音的),一是旋律性的(concentus,和谐的),曲调进行特点是有若干级进的三音组,在第三个音(一个音组的高音)形成连续不断的旋律波状起伏,避免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力度的对比。由于纽姆谱没有明确的节奏标志,对于圣咏节奏的确定至今有种种解释,现在通常采用法国苏莱姆修道院(Solesmes)的均等节奏唱法,即每个纽姆谱音符号均表示相同的音值,由2至3个音符组成一组。另一种是韵律节奏的唱法,按照歌词的韵律,每个音符有着明确的长短区别。(www.daowen.com)

格里哥利圣咏有3种主要的旋律形式:音节式,每一音节一个音;咏唱式(Psalmodic,吟诵),一个音节有几组包括二至四个音的音组,最早的纽姆谱用一个符号来代表一个音组;花腔式(Melismatic,泛指华丽的声乐唱腔),每一个音节配以几个音或一段旋律,如“哈利路亚”(Hallelujah,希伯来语:“主,赞美你。”)一词音节的配置,在弥撒第三项内容《信经》诵唱时要反复咏唱这一句,将最后一个母音拖得很长,形成花腔旋律。不论哪种旋律形式,均有严格的教会调式结构。教会调式有8种,大约形成于11世纪,其中4种为正格调式(Authentic,原调式),4种为变格调式(Plagalis,派生调式),其名称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但旋法和音列次序相反,是自下而上的进行,每一种调式都有一个中心音,不能移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