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简介
《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这本书是由姜恩柱创作的,《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共有60章节
1
序言一 戴秉国
戴秉国 前国务委员 最近,我读了姜恩柱同志所作《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一书文稿,其文厚重,作为在外交战线上相识相知多年的同事和朋友,读来备感亲切,...
2
序言二 曾建徽
曾建徽 中宣部原副部长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 资深外交家姜恩柱同志的《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是一部集中反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香港回归的重要著作...
3
序言三 宋明江
宋明江 我国原驻欧盟大使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原所长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全国政协开幕词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
第一章 中欧关系艰难岁月
如果说历史有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没有均势,就没有和平。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没有驻足的停息之地,历史的暗流仍在深处涌动。...
5
从封锁禁运到建交高潮
在我整个外交生涯中,最为艰难的时期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个阶段。 自文艺复兴后,欧洲曾是西方历史光芒的汇聚焦点,工业革命更带来生产力的飞跃;思想的...
6
邓小平同志谈我国战略调整和对欧政策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分别会见了英国前首相卡拉汉、丹麦首相施吕道和欧共体主席德洛尔。这三次会见,我都有幸在场陪同。邓小平同志会见外宾,事先不需要外交部提供...
7
80年代末风云突变
然而,80年代末中欧关系却风云突变。 1989年6月初,我国政府平息了北京政治风波后,当时由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西班牙、葡萄牙、...
8
芬兰不参加反华大合唱
在西欧各国普遍中断同我国往来的情况下,芬兰是一个例外。当时芬兰尚未加入欧共体,是一个中立国家。 北京政治风波刚平息后,芬兰驻华大使于瓦里宁约见我。于瓦里宁曾任芬...
9
南欧国家对华态度务实
南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毗邻地中海,同中东阿拉伯、非洲和拉美有着特殊的关系,在国际问题上同我国共同语言较多,对我国态度比较友好和务实。 为打破欧共体等西欧...
10
李鹏总理欧洲破冰之行
四个月后,李鹏总理去意大利进行了回访。李鹏总理出访不只是意大利,还访问了其他国家,并出席国际多边活动。 1992年1月27日至2月6日,李鹏总理先对意大利和瑞士...
11
解决澳门过渡期有关问题
李鹏总理还访问了葡萄牙。 李总理从纽约飞抵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时,正值2月2日中国农历春节除夕。代表团在驻葡使馆同使馆同志一起包饺子,欢度春节,气氛非常热烈。李鹏总...
12
几百年难得的历史机遇
欧共体自1989年6月对我国实行的全面制裁,延续了五年零三个月。到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应邀成功访法,才突破了对方对同我国进行国家元首互访的限制,标志着欧共体...
13
第二章 反对法兰西等国干涉我国内政
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平息后,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对我国实行制裁,并不断进行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后来竟发展到一再向台湾出售武器,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和统一。我国为此...
14
奥斯陆上演指鹿为马的闹剧
1989年10月5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尔维克宣布,决定将198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达赖喇嘛,以表彰他“一直反对使用暴力”,声称其“为解决国际冲突……提出...
15
反对法国向台湾出售武器
1989年我国平息北京政治风波后,法国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对我国实行制裁,并不断进行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我国驻法使馆教育处屡遭冲击和骚扰。法国警方还在巴黎机场对我国...
16
荷兰再掀出售潜艇风波
1991年5月上旬,我去荷兰海牙同荷兰外交部举行政治磋商,同荷兰外交部政治总司长范·瓦尔索姆举行会谈,并会见了荷兰外交大臣范·登布鲁克等人,双方除在人权问题上发...
17
第三章 德国统一和中德关系的恢复
90年代初,除在达赖问题上给中方制造麻烦外,德国继续对我国实行制裁,在台湾问题上出现摇摆,险些向台湾出售军舰,在人权问题上同中方纠缠不休,在中德关系上不时掀起风...
18
改变欧洲格局的重大历史事件
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平息后,联邦德国参与了西方对中国的制裁,致使中德关系严重倒退,下降到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的最低点。 联邦德国在做法上与法国有所不同,它在...
19
中国是少数一贯支持德国统一的国家
在世界各大国中间,中国一贯同情并且支持德国统一。我国也面临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最终统一的任务。当然,台湾同大陆分隔与德国分裂的性质是截然不同的。德国分裂是德国...
20
邓小平对德国的忠告
在德国统一取得实质性进展但尚未统一之前,邓小平同志就向德国人提出忠告,统一后的德国不要使人感到恐惧,在处理国际相互关系时更要谨慎些。 邓小平同志这番话很有针对性...
21
在波浪中颠簸前进
我国一贯同情和支持德国统一。在德国实现统一的时候,我国领导人专门致电德国领导人,表示祝贺。德国领导人也多次对中方表示感谢,强调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
22
在西欧对华关系上一马当先
1993年11月至1995年11月这短短两年时间里,中德两国进行了密集的高层互访。科尔总理连续两次访华,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总理李鹏和国家主席江泽民先...
23
第四章 中英关系跌宕起伏
英国在外交上一向以老谋深算著称,并长期坚持“台湾地位未定”的立场,罗伊尔虽然对其他问题表了态,但未正面表示不再支持任何形式的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图谋...
24
人生转折
1995年11月,我参加接待德国总理科尔访华后,即将被派往伦敦,出任驻英大使。 我年轻时曾长期在驻英代办处和驻英大使馆工作。现在将再次回到伦敦,我的心情不免有些...
25
在西方的重要阵地
我于1964年底赴伦敦,在我国驻英国代办处先当学习员,不久即转为使馆职员。一同去的还有王英凡等人。比我们早一年抵馆的吕聪敏到机场迎接我们。 后来,王英凡在国内参...
26
昔日帝国的外交战略调整
我们去英国时,正值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后经济刚刚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国当时仍是短缺经济,各种商品都很紧张,粮食、糖果、棉布以及许多工业品一律都实行凭票供应。...
27
洪流冲走“台湾地位未定论”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政府同我国新到任的驻英临时代办裴坚章就两国互派大使问题举行商谈,那时我作为助手和翻译,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 英国是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的...
28
终于走上正常化轨道
中英两国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后,我国首任驻英大使宋之光到任。 宋之光大使原籍广东,年轻时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革命,在新四军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调入外交部,先后任...
29
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1979年7月我陪宋之光部长助理会见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柯利达奉命提出香港新界租约问题,说新界租约为期99年,将于1997年6月30日到期,现在离1997年只有...
30
第五章 香港回归前的激烈较量
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企图改变香港现行的政治体制,以此在香港回归后,造成一个英方可继续施加影响而我国中央政府不易驾驭的局面,甚至企图最终把香港变成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