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下降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及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由此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类正面临人口膨胀、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枯竭、能源匮乏、粮食短缺等世界性难题,解决这些难题与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与其他全球性环境问题相比,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丧失更加引人注目,因为生物多样性具有极大的价值,而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逆转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是当今国际上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也已成为人类与环境领域的中心议题。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持续生存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但是,无论是在小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威胁:生态系统类型减少,物种数量下降,基因多样性降低。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生物多样性之所以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主要有2个原因:①人类重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持续生存。
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认识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价值,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既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之一,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尤为重要。下面将依次介绍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科学、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下降及其原因、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措施。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当今虽已被广泛使用于普通媒体和科学刊物,却还没有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1986年,美国有关单位主办了一次生物多样性论坛。此后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生物多样性最早倡导者之一威尔逊于1988年将会议论文整理成里程碑式的巨著——《生物多样性》,首次正式提出“生物多样性”概念。经过修改和补充,现在被普遍接受的定义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结果。生物进化的历史证明,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地球上不断有新物种产生,也不断有不适应环境的物种被淘汰。因此,生物多样性是不断变化着的。
生物多样性等级
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命系统是一个等级系统,包括多个层次或水平——基因、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每一个等级或层次都具有丰富的变化,即都存在多样性。但在理论与实践上较重要、研究较多的主要有遗传多样性(或称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①生境的多样性主要指无机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多样性,生境多样性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②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主要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③它们的生态过程是指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即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及其变化。
遗传多样性
又称基因多样性,是指生物体内决定性状的遗传因子及其组合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在生物多样性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联系和枢纽作用:物种既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又是基因的载体,任何一个特定个体的物种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是一个基因库。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依赖于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又取决于基因的多样性,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保证。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点。
中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地球上究竟存在多少物种?科学家们估计,在地球上大约1000万~3000万的物种中,只有140万已经被命名或被简单地描述过,其中包括75万种昆虫、4万多种脊椎动物和25万种高等植物,这些物种大多数存在于热带雨林地区。对多数研究较深的生物类群来说,物种的丰富程度从极地到赤道呈增加趋势,密闭的热带森林几乎包含了世界物种的1/2以上,充满着各种生命:林木、灌木、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地衣、苔藓、水藻、真菌、蕨类等。在秘鲁的森林,就发现了283种树17种藤本植物,在一棵树上就有43种蚂蚁,同整个英国的蚂蚁种类差不多;在厄瓜多尔的森林,就有365种树、花植物,比英国全部植物种类还多20%以上;在巴西瑙斯地区的森林中,发现179种以上的树种。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土地辽阔,气候多样,地貌类型丰富,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如此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各种生物、生态系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多种生境;而且第三纪及第四纪相对优越的自然历史地理条件更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发育提供可能。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系统类型齐全,生物种类丰富,栽培物种的野生亲缘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拥有陆地生态系统599个类型;有高等植物32800种,特有海岛高等植物17300种;脊椎动物6300多种,其中特有物种667个。中国还拥有众多被称为“活化石”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白鳍豚、水杉、银杏等。共有家养动物类群1900多个,水稻品种50000多个,大豆品种20000个,经济树种1000种以上。这些多样的农作物、家畜品种及至今仍保有的野生原种和近缘种,构成中国巨大的遗传多样性资源库。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而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为人类提供物品和各种生态服务。生物多样性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生物,包括自然生存的和人工种植的。人类穿的、用的,大多也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吃的蔬菜瓜果、五谷杂粮、鱼鸭蛋肉、山珍海味,穿的棉衣布衫、绫罗绸缎,居所中的桌椅板凳、花鸟鱼虫,用来治病的中草药等,无不与生物多样性有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需求多样性的满足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的多样性。不仅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依赖于生物多样性,而且人类的精神生活、娱乐活动同样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从长远来看,它对人类的最大价值可能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适应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
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这部分价值属于直接使用价值。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质。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工业原料及能源。在美国,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每年约有3000亿美元。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食物
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所有的食物。据估计,世界上具有潜在可食性的植物有80000种,而人类仅利用了150种,其中15种植物提供了世界上90%的食物。因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范围太窄,所以我们生产和保存农作物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往后的30年里,随着人口的增长,保持生物多样性是食品安全必不可少的内容。因为仅靠有限的几种动植物作为我们的食物会造成营养的单一化,对机体免疫力不利。另外,通过作物和野生种群的杂交,我们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当这些野生种群灭绝后,基因库储存的信息就灭绝了。
(2)提供药物资源
大自然还给人类提供药物。很多野生动植物种是重要的药物资源,世界上很多药品都含有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提取的或者利用天然化合物合成的有效成分。据估计,世界上有25%~50%的药物来源于天然动植物产品。在美国,大约1/5处方药来源于植物。我国的中医数千年来一直以天然植物和动物作为药物的主要来源,已经有记载的药用植物有5000多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不断从许多原来不知名的物种中找到能治病的药物成分。目前,很多国家都从野生植物中筛选抗癌药物。然而,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还有大部分没有被利用,如果我们继续以现在的速度丧失物种,人类将永远失去不计其数的药用生物。
(3)提供工业生产原料和能源
植物和动物是主要的工业原料,现存和早期灭绝的物种支持着工业的进程。纺织、造纸、化工等工业生产都依赖于生物多样性提供的大量的、多样化的原材料和能源。
生态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价值是巨大的,它属于间接使用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根据资料,在全球水平上,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包括:
(1)能量转换,能量从太阳光到植物,再通过食物网进行再分配;
(2)有机物的贮存、释放和再分配;
(3)养分循环,如氮、磷在“空气—水体—土壤—生物”体系进行循环;
(4)水循环,净化和分配水资源;
(5)氧分循环,通过植物和动物进行二氧化碳及氧气交换。
这些功能构建的气候环境给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的生存条件。而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系统内许多物种的联合行动和相互作用。在生态系统内部,各个物种在提高人类的生存及生活质量中都有特殊作用。例如,蜜蜂等传粉者是生态魔术师,它们使大多数植物的繁殖成为可能;而蜻蜓等是害虫的天敌。也可以利用生物多样性进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降低生态系统服务的频率和容量。区域内物种的减少将极大地阻碍生态系统的循环,整个系统将变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将减弱系统对极端环境和灾害事件(如洪灾、旱灾)的抵抗能力,并降低区域生产力。如果没有自然界提供的这些服务,人类将不可能生存,更别说繁荣发展。
社会价值
除了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外,生物多样性还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如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旅游价值等。这部分价值属于间接使用价值。千姿百态的生物给人以美的享受,是艺术创造和科学发明的源泉,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环境的多样性。人类利用动植物种的历史表明,即使看似最“无用”的物种,也会偶然地、意想不到地变为有用的物种。例如,人们发现犰狳是唯一与麻风病有关的动物,它是研究治疗麻风病的宝贵材料;北极熊的毛是高效能吸热器,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设计并制造防寒衣服及太阳能采热器的线索;响尾蛇以热定位确定捕捉物的位置,为导弹的红外线自动引导系统提供依据;昆虫的平衡棒能够保持航向不偏离,为制造和控制高速飞行的飞机和导弹航向及稳定的振动陀螺提供依据;对一些孑遗植物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进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变迁的适应。
归纳起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概括起来包括以下方面:
①对空气和水的净化;
②减轻洪水和干旱灾害;
③废弃物的分解和去毒;
④土壤及其肥力的产生和更新;
⑤对作物和自然植物的传粉;
⑥控制农作物的病虫害;
⑦种子的扩散和营养物的搬运;
⑧保护人类免受紫外线的危害;
⑨对气候有部分的稳定作用;
⑩缓和风、浪和极端的温度变化。
生物多样性下降及其原因
生物多样性下降
(1)生态系统受损严重
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正遭受破坏,表现在量的减少和质的退化两个方面。被称为“自然之肾”的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被人类开发最剧烈的生态系统之一。新西兰有90%的湿地从欧洲殖民时代以来已经丧失。森林面积减少和被破坏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及森林火灾与病虫害破坏,原始林每年减少0.5×104千米2;草原由于超载过牧、毁草开荒及鼠害等影响,已有50%退化,25%严重退化;土地受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面积已达367×104千米2。生态系统的大面积破坏和退化,不仅表现在总面积的减少,更为严重的是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例如水体污染达80%以上,淡水生态系统濒于瓦解。
(2)物种及遗传多样性丧失加剧
生物物种的灭绝是自然过程,但灭绝的速度则因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而大大加速,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在减少。从1600年以来的生物灭绝,被称为地质史上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其灭绝量大约是以往地质年代“自然”灭绝的100~1000倍。据科学家估计,自1600年以来,人类活动已经导致75%的物种灭绝。鸟类和兽类在1600~1700年的100年间,灭绝率分别为2.1%和1.3%,即大约每10年灭绝1种,而在1850~1950年期间,灭绝率上升到大约每2年灭绝1种。1992~2002年的10年间,全球有800多个物种灭绝,1.1万多个物种濒危。中国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拥有极为丰富的基因资源。然而,目前资源正在不可逆转地退化,极大地影响了资源利用状况。尽管中国政府、科学家、政府官员和人民在自然保护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大量措施,但是中国的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根据动植物的稀有程度和发展趋势,对物种划分优先等级,一般按个体数量、分布面积来决定。将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类:
①灭绝的种类:历史上存在,目前已经完全消失。如恐龙、美洲旅鸽。
②濒危的种类:指自然群落数量很少,它们在脆弱的环境中受到生存的威胁,有走向灭绝的危险。它们有可能是生殖能力很弱,或是由于所要求的特殊生境被破坏。如大熊猫、白鳍豚、朱鹮和水杉、水松等。
③渐危的种类: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在其分布区范围内已看出种群走向衰落,如不立即采取措施,会逐步走向濒危的种类。如广西枧木及伴生种金丝李。
④稀有的种类:指分布区比较狭窄、生态环境比较独特或者分布范围虽广但比较零星的种类。只要分布区域产生对它生长和繁殖不利的因素,它就很可能成为渐危或濒危种类。高山、深海、海岛、湖沼上许多植物多属于这一类,动物中的黑麂、獐等也属此类。
⑤不定种:处于受威胁状态,数量有明显下降,但其真实数量尚无法正确估计,其他情况也不太清楚的种类。如毛冠鹿等。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最近公布的2000年物种调查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全世界濒危物种数目出现令人担忧的严重上升趋势,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根据法国《科学与未来》杂志转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濒危动、植物已经达到10954种,其中动物达5423种,植物达5531种,以动物为例,全世界现存鱼类的1/3,哺乳类和爬行类动物的1/4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此外,与1996年的统计数据相比,目前世界生存受到威胁的鸟类已经从2059种上升到2133种,哺乳类动物从1978种上升到2133种,爬行类动物从407种上升到454种。巴西特产的斯皮氏鹦鹉在野外生存的只剩80多只,而足迹曾遍及美国西南部的象牙嘴啄木鸟很可能已经绝迹。与此同时,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世界上植物种类的1/4将面临绝迹的危险。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约12%的哺乳动物种类和11%的鸟类及植物种类面临灭绝的危险。
世界物种保护协会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等组织提供的报告说,现在地球上每8种已知植物物种中至少有1种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份长达862页的报告指出,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和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世界上大约有3.4万种植物物种处于灭绝的边缘,占世界上已知的27万种蕨类植物、针叶植物和有花植物的12.5%。然而,这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实际情况严重得多。比如,美国大约29%的物种受到灭绝的危险,澳大利亚和南非的情况与美国相似。全世界75%的紫杉属植物面临消失的危险,而抗癌药物“塔克索尔”就是从这种植物里提取的。大约14%的玫瑰属、32%的百合属、鸢尾属植物以及29%的棕榈属植物都面临灭绝的危险。
中国的物种受威胁或灭绝现象较严重,是由于人为破坏和其他多种原因,加速了动、植物种群的灭绝。据估汁,全世界濒危脊椎动物(除两栖、鱼类外)有510种,我国占91种,我国已经基本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有高鼻羚羊、犀牛、豚鹿、长臂叶猴、白鹤、黄腹角雉、新疆虎、麋鹿、野马。大熊猫、长臂猿、坡鹿、东北虎、华南虎、白鳍豚、儒艮、扬子鳄、野驼、懒猴、金丝猴、雪豹、朱鹮、黑颈鹤、鲟、野象、叶猴等种类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稀少,已属濒危物种。
我国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种受到威胁,占总种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约20%的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中国被子植物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
濒临灭绝的动、植物
濒临灭绝的动物
一切自然物种及其群落都与所在地域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只要条件不变,就能长期生存,即使发生扩散或缩减,其历程也是缓慢和渐变的。人类活动的加剧,打破了这千古不变的平衡,导致物种灭绝。
森林的消失导致了动物的灭绝
(1)生活环境丧失、退化与破碎。人类能在短期内把山头削平、令河流改道,百年内使全球森林减少50%,这种毁灭性的干预导致的环境突变,导致许多物种失去相依为命、赖以为生的家——生境,沦落到灭绝的境地,而且这种事态仍在持续着。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67%的物种遭受生境丧失、退化与破碎的威胁。
世界上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环境,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草原被翻垦、珊瑚遭毁坏……亚洲尤为严重。孟加拉的94%、香港的97%、斯里兰卡的83%、印度的80%的野生生境已不复存在。俗话说:树倒猢狲散,如果森林没有了,林栖的猴子与许多动物当然无“家”可归,“生态”一词原本就是来源于希腊文ECO即“家”、“住所”之意。
灭绝物种中,迁徙能力差的两栖爬行类及无处迁徙的岛屿种类更为明显,马达加斯加上的物种有85%为特有种,狐猴类就有60多种,1500年前人类登岛后,90%的原始森林消失,狐猴类动物仅剩下28种(包括神秘的、体形如猫的指猴)。大陆生境的片断化、岛屿化是近百年来日趋严重的事件,这不仅限制了动物的扩散、采食、繁殖,还增加了对生存的威胁,当某动物从甲地向乙地迁移时,被发现、被消灭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目前我国计划为大熊猫建的绿色走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北美旅鸽
(2)过度开发。在濒临灭绝的脊椎动物中,有37%的物种是受到过度开发的威胁,许多野生动物因被作为“皮可穿、毛可用、肉可食、器官可入药”的开发利用对象而遭灭顶之灾。象的牙、犀的角、虎的皮、熊的胆、鸟的羽、海龟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羊的绒……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动物的肉,无不成为人类待价而沽的商品,大肆捕杀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就是为了食用鲸油和生产宠物食品;惨忍地捕鲨,这种已进化4亿年之久的软骨鱼类被割鳍后抛弃,只是为品尝鱼翅这道所谓的美食。人类正在为了满足自己的边际利益(时尚、炫耀、取乐、口腹之欲),而去剥夺野生动物的生命。对野生物种的商业性获取,往往结果是“商业性灭绝”。目前,全球每年的野生动物黑市交易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与军火、毒品并驾齐驱,消蚀着人类的良心,加重着世界的罪孽。北美旅鸽曾有几十亿只,是随处可见的鸟类,大群飞来时多得遮云蔽日,殖民者开发美洲100多年,就将这种鸟捕尽杀绝了。当1914年9月最后一只旅鸽死去,许多美国人感到震惊,眼瞧着这种曾多得不可胜数的动物竟在人类的开发利用下灭绝,他们为旅鸽树起纪念碑,碑文充满自责与忏悔:“旅鸽,作为一个物种因人类的贪婪和自私,灭绝了。”
(3)盲目引种。人类盲目引种对濒危、稀有脊椎动物的威胁程度达19%,对岛屿物种则是致命的。公元400年,波利尼西亚人进入夏威夷,并引入鼠、犬、猪,使该地半数的鸟类(44种)灭绝了。1778年,欧洲人又带来了猫、马、牛、山羊,新种类的鼠及鸟病,加上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又使17种本地特有鸟灭绝了。人们引进猫鼬是为了对付以前错误引入的鼠类,不料,却将岛上不会飞的秧鸡吃绝了。15世纪欧洲人相继来到毛里求斯,1507年葡萄牙人、1598年荷兰人把这里作为航海的中转站,同时随意引入了猴和猪,使8种爬行动物、19种本地鸟先后灭绝了,特别是渡渡鸟。在新西兰斯蒂芬岛,有一种该岛特有的异鹩,由于灯塔看守人带来1只猫,这位捕食者竟将岛上的全部异鹩消灭了,1894年,斯蒂芬异鹩灭绝,是1只动物灭绝了1个物种。
(4)环境污染。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著的《寂静的春天》引起了全球对农药危害性的关注;人类为了经济目的,急功近利地向自然界施放有毒物质的行为不胜枚举:化工产品、汽车尾气、工业废水、有毒金属、原油泄漏、固体垃圾、去污剂、制冷剂、防腐剂、水体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甚至海洋中军事及船舶的噪音污染都在干扰着鲸类的通讯行为和取食能力。
濒临灭绝的动物
科学家发现,对环境质量高度敏感的两栖爬行动物正在大范围消逝。温度的增高、紫外光的强化、栖息地的分割、化学物质横溢,已使蝉噪蛙鸣成为儿时的记忆。与其他因素不同,污染对物种的影响是微妙的、积累的、慢性的致生物于死地的“软刀子”,危害程度与生境丧失不相上下。
地球上许多最濒危动物,同样也是了不起的。这里有一些大自然的超级明星,它们来自亚洲、美洲和其他地区,可能很快将不再会有。
(1)爪哇犀牛
栖息地:印度尼西亚和越南
剩余:少于60只
也许它们是地球上最最稀有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珍贵的角是偷猎者的目标,它们栖息的森林被开发商开发。两者都是导致该物种灭绝的原因。
爪哇犀牛
(2)墨西哥小头鼠海豚
栖息地:加利福尼亚湾
剩余:200~300条
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一个稀有鲸种,墨西哥小头鼠海豚本身的数量,和被渔网困住是其将要灭绝的主要原因。
小头鼠海豚
(3)克罗斯河大猩猩
主要栖息地:尼日利亚和喀麦隆
剩余:不到300只
被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灭绝的物种,现在仍有存活。猎杀它们食用和因为发展而被挤出栖息地,它们可能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克罗斯河大猩猩
(4)苏门答腊虎
栖息地:苏门达腊,在印度尼西亚
剩余:少于600只
这种小老虎只在苏门答腊生活已经有数百万年,因此难以逃脱人类扩张。大多数幸存者被保护起来,但约100只仍然生活在保护区外的地方。
苏门答腊虎
(5)金头猴
栖息地:越南
剩余:少于70只
在2000年,这个灵长类动物被开始保护起来。它仍然是处于严重危险之中,但其数量在2003年上升,为几十年来第一次。
(6)黑脚雪貂
栖息地:北美大平原
金头猴
剩余:1000只
美洲大陆上唯一的一种鼬,它们是最濒危的哺乳动物。在1986年,只剩下18只,但目前物种的数量正在回升。
黑脚雪貂
(7)婆罗洲侏儒象
栖息地:北婆罗洲
剩余:1500只
短于亚洲象约20英寸(50厘米),婆罗洲侏儒象更加温顺。棕榈园的减少,让它们生活在拥挤的空间。
侏儒象
(8)大熊猫
栖息地:中国、缅甸、越南
剩余:少于2000只
丧失和破碎的栖息地是导致大熊猫陷入危险状态的主要原因。圈养繁殖和物种保护的帮助希望使大熊猫免遭灭绝。
大熊猫
(9)北极熊
栖息地:北极圈
剩余:少于25000只
长期的人类发展和偷猎威胁着北极熊的生存,但气候变化和丧失海冰目前正成为导致其减少的主要原因。
北极熊
巨型鲶鱼
(10)湄公河巨型鲶鱼
栖息地:东南亚湄公河区域
剩余:数百只
因其巨大的个头而特别珍贵(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发现是646英磅,或293千克),现在在泰国、老挝和柬埔寨是受到保护的物种,但捕捞仍在继续。
濒临灭绝的植物
植物物种的灭绝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的破坏,一是过度的利用。
第二个原因就是环境污染。著名的云南滇池,过去山清水秀,湖泊里有很多特有物种,比如海菜花,是水生植物,很漂亮,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为什么呢?滇池里大量的排放污染物质,富氧化程度很高,水就像苏州河里的水一样浑浊、肮脏。原来清水里才能生长的海菜花就不复存在了。苏州河,原来鱼虾很多。后来大量的污染,导致苏州河里除了微生物以外,几乎没有有生命的物质。
第三个原因是大型的工程建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三峡水库的大坝的修建,现在又要在金沙江建一个比三峡水库还要大的工程,就是向家坝河溪洛渡水电站。长江流域的上游有很多珍惜的鱼类,它必须在水流和溪滩里才能存在。但是水库一建,水文条件改变了,水就改变了,这里的物种就要消灭了。我们还修了很多高速公路,修了很多大建筑群,生态环境没有了,物种也就灭绝了。
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有:
(1)中国鸽子树——珙桐
珙桐,别名水梨子、鸽子树。属于蓝果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单型属植物。分布于陕西镇坪;湖北神农架、兴山;湖南桑植;贵州松桃,梵净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县;云南绥江等地的海拔1250~2200米的区域。
珙桐
珙桐高约10~20米,树形高大挺拔,是一种很美丽的落叶乔木,世界上著名的观赏树种。每年4~5月间,珙桐树盛开繁花。它的头状花序下有2枚大小不等的白色苞片,呈长圆形或卵圆形,长6~15厘米,宽3~8厘米,如白绫裁成,美丽奇特,好像白鸽舒展双翅;而它的头状花序像白鸽的头,因此珙桐有“中国鸽子树”的美称。珙桐树的木质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艺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珙桐树是1869年在我国发现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他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2)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植物类型,于1919年在云南腾冲县境内的高黎贡山海拔2100~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被首次发现,当时这株大树杜鹃年龄已超过280岁,树高达25米。
大树杜鹃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树高一般为20~25米,树茎部的最大直径达3.3米。褐色的树皮,剥落得左一片右一片,显得斑斑驳驳,饱经沧桑。小枝粗壮,上面被有短毛,叶子又厚又大,有椭圆形、长圆形和倒披针形等形状。叶子下面被毛,长大后逐渐脱落。2~3月开花,伞形花絮。花的颜色为蔷薇色中并略微带紫的绚丽色彩,花萼为线裂的盘状,上面有小齿状裂纹。雄蕊16枚,极不等长;子房16室,上面也被绒毛。到了10月,它就结出长圆柱的木质蒴果,上面有棱,被有深褐色的绒毛。
大树杜鹃
大树杜鹃在分类上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杜鹃花目、杜鹃花科。杜鹃花科植物全世界共有1300多种,遍布于全球各地,但以亚热带山区为最多,我国约有700多种,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以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中为多,所以这一地区被认为是世界杜鹃类植物的分布中心。杜鹃花不但位居我国三大著名自然野生名花——杜鹃花、报春花、龙胆花之首,也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花卉之一,有“花中两方色”的美誉。在全世界800多个品种中,我国就有650多个。不同种类的杜鹃高高矮矮相差很大,小的种类身高不到1米,而大的种类如大树杜鹃,高达数十米。
由于大树杜鹃是如此的珍贵而稀少,所以被列为国家亚组合保护植物。
(3)野生荔枝
荔枝被誉为“水果皇后”。我国是荔枝的故乡,也是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野生荔枝主要分布于海南崖县、陵水、昌江、保亭、东方、琼中等县的坝王岭、猕猴岭、吊冒山、尖峰岭和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等地。
野生荔枝是一种常绿大乔木,最高可达32米,胸径194厘米,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树皮为棕褐色,并带有黄褐色的斑块;叶子为羽状复叶,互生,草质,椭圆状,全缘,上面为深绿色,下面粉绿色,嫩叶则呈浅褐色。呈聚伞圆雌花序,绿白色的花朵较小。果通常为椭圆形或椭圆状球形,成熟时果皮为暗红色,上面具有小的瘤状体。种为椭圆形,种皮暗褐色,上面具有光泽,外面为白色的假种皮所包被。
我国人工培育的荔枝树一般只有5~10米高,树皮光滑,叶片由红褐色变为暗绿色。花朵很小,淡绿中带几分白色,并不算鲜艳,但它的果实却特别引人注目。每到丰收时节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一穗穗,一串串,似翡翠,如玛瑙,诱人垂涎欲滴。剥开果壳,里面就露出了肥胖的半透明的肉球晶莹如雪,一滴滴地往外淌着甜水,吃上几颗,顿觉清凉酸甜,沁人心脾。
野生荔枝
荔枝具有丰富的营养,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还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它的木材也被列入特等商品用材,纵理交错,结构致密,材质坚硬而重,少开裂,切面光滑,具有光泽,抗腐性强,可供制作上等家具、高级建筑的用材。
野生荔枝在分类上隶属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无患子科。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4)水杉
在60多年前,所有的人都认为,水杉早已在地球上绝了种,只有通过古代地层中发掘的化石才能知道它的模样。
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学者于四川万县磨刀溪首次发现了几棵奇树,它们高达30多米,胸径7米多,根部庞大,树干笔直,苍劲参天,树龄已有400多年。当时由于缺乏资料,未能做出鉴定。1941年以后的2年间,人们根据这种树的枝叶,花和种子标本进行研究鉴定,定名为水杉。这是水杉属的孑遗,为我国所独有。
水杉是杉科落叶乔木,高30~40米,主干挺拔,侧枝横伸,南北向、东西向交替着生主干,下长上短,层层舒展,宛如塔尖。线形而扁平的叶子,分左右两侧着生在小枝上。叶子能够随季节更换而改变颜色:春天,叶色嫩绿;夏天,叶色翠绿,青绿可爱;秋天,叶色变黄,满峰披金;冬天,叶色变红,经霜更红,然后凋落。
水杉2月下旬开花,花为单性,雄雌同株,球球花单生,2年生的枝顶或叶腋部,雄蕊约有20枚,交互对生。雌球花单生于2年生的顶部,花具短柄,由22~28枚苞鳞和珠鳞组成,也是交互对生,各有5~9个胚珠。受粉后生成近圆的球果。种子扁平成倒卵形。球果热时呈深褐色,成熟期为当年的11月。
水杉不但是珍贵的活化石、树中佼佼者,而且它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生长迅速,是优良的绿色树种。它的经济价值很高,它的木材是紫红色的,既细密又轻软,是造船、建筑、造纸和制作家具、农具的好材料。
水杉在分类上隶属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杉科。它是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5)望天树
望天树
水杉
望天树不仅是热带雨林中最高的树木,也是我国最高大的阔叶乔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的勐腊和东南部的河口、马关等县,以及广西西南部一带。
望天树是一种常绿大乔木,高度在60米以上,胸径一般在1.3米左右,最大可达3米。主干浑圆通直,从地面向上直至30多米高处连一个细小的分枝也没有。它的树皮为褐色或深褐色。常绿的叶子为草质,互生,呈卵状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前端急剧变尖或逐步变尖,基部为圆形或宽楔形。叶上有羽状的脉纹,近于平行。叶的背面脉序突起,还有许多又细又密的茸毛。
望天树多生长在海拔350~1100米之间的山地峡谷,及两侧坡地上,分布区的面积仅有20平方千米。它的分布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向南开口的河谷地区,全年都处于高温、高湿、静风、无霜的状态中。望天树喜欢生长在赤红壤、沙壤及石灰壤上,在云南有千果榄仁、番龙服等伴生,在广西有蚬木、顶果树、广西槭、仕豆等树木伴生。
望天树的树干通直,木树性质优良,非常坚硬,加工性能也好,而且不怕腐蚀,不怕病虫侵害,是优良的用材树种,也是制造高级家具、乐器、桥梁等的理想材料。它的木材中还含有丰富的树胶,花中含有香料油,这些也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望天树在分类学上隶属双子叶植物纲、龙脑香料。由于望天树常常形成独立的群落类型和自然景观,所以可以看作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树种。望天树虽然高大,但结的果实却很少,再加上病虫害导致的落果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种子都落在地上,很快发芽或腐烂,寿命很短,不易采集,所以野外数量十分稀少,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6)核桃
核桃又叫胡桃、羌桃,是一种很古老的栽培果树。核桃仁是著名的干果,与榛子、腰果、扁桃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干果。我国不仅盛产核桃,而且是核桃的故乡。
核桃是胡桃科落叶乔木,高可达30米,树冠宽阔,枝叶繁茂。它的树皮为灰白色,但幼年时却是灰绿色,而且很光洁润滑,老年时则有很多浅浅的纵裂,小枝很粗。奇数羽状复叶,小叶5~11个,长椭圆形,全缘。初夏开花,花单性,雌雄同株,葇荑花序下垂。核果椭圆形或球形,表面有两条纵横,还布满了高高低低的花纹,种子富含油。
核桃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喜欢阳光充足的疏林,温和、潮湿的气息和深厚、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较耐寒冷和干旱,但不耐湿热和盐碱,也不耐庇荫,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幼苗极小,生长较差。在天然分布区内,它们生长于海拔1400~1700米之间的中、低山带的阴坡下部或峡谷底部。
胡桃
核桃自古以来,被视作难得的补品,除含大量脂肪、蛋白质等外,还含钙、磷、铁、碘、胡萝卜素、硫胺素、尼克酸和其他维生素,种仁、果隔、果皮、树叶都可作药用。中医学上用作温肺、补肾药,它性温味甘,主治虚寒喘咳、肾虚腰痛等症。除此之外,核桃木材质呈坚韧,光滑美观,不翘不裂,是很好的硬木材料,能做高级家具以及武器和交通工具等的木质部分。核桃树皮能提取栲胶、树皮和外果皮能提取单宁,树根可做染料,就连坚硬的碎果壳也能在工业上大显神通,用它制造的活性炭可以吸附各种有毒物质,是防毒面具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核桃在分类上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胡核目、胡材科。它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由于乱砍滥伐等人类经济活动的破坏,使核桃的野生分布区的面积日渐缩小,已经处于濒临绝灭的境地。
(7)雪莲
天山位于我国西北边疆,海拔高度一般在4000米以上,主峰博格达峰高达5445米,山顶常年白雪皑皑,分外壮观。雪莲是天山的著名植物,喜生于高山陡岩、砾石和沙质潮湿处的雪山附近,故名雪莲。
雪莲属于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面以上的植株很矮,仅有15~24厘米高。到了每年7月的开花季节,雪莲就在茎的顶端生出一个大而鲜艳的花盘,周围有淡黄色半球状大苞叶围成一圈。花朵的整体看上去就和水生的荷花差不多,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得异常美丽动人。而当云雪笼罩之时,它又悄悄地合了起来。雪莲的花香袭人,顺风时香味可以飘到几十米远。开花之后不久的8月,雪莲就迅速地结出了长有纵肋的长圆形瘦果。它们有长长的根系,可充足地吸收养分和水分;它们身上白色绒毛可防寒保温,还能反射高山强烈的紫外线以减少对它们的损伤。
雪莲在高山严酷的条件下,生长非常缓慢,至少4~5年后才能开发结果。不过,由于生长期短,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这也是它们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天山雪莲
雪莲是一种名贵药材,它的整个植珠晒干后都可以入药,中医认为雪莲性温,味微苦,具有散寒除湿、活血通经、强筋助阳、抗炎镇痛等功能,民间用以治疗肺寒咳嗽、肾虚腰痛、月经不调、麻疹不适、跌打损伤,以及风湿性关节炎、贫血、阳痿、高山不适应等疾病。
雪莲可以用种子繁殖,但种子成熟时,高热寒地区已经开始下雪,给采集种子带来麻烦,而且雪莲种子的发芽率低、繁殖不易、生长缓慢,人工栽培较难。
植物学界正研究进行人工繁殖,以获得各种有用的产品。
(8)夏腊梅
夏腊梅的分布区极为狭窄,仅分布于浙江省临安县西部一带。
夏蜡梅属于落叶灌木,高度在1~3米。树上有大枝和小枝,大枝呈二歧状,小枝则相对而生。一年生的嫩枝是黄绿色的,到了第二年就变成了灰褐色,冬天时树芽被叶柄的基部所包裹。树叶呈椭圆形,单叶对生,全缘,无托叶夏腊梅的叶子在每年的10月下旬即开始陆续脱落,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下旬至4月上旬才又重新生长。
夏腊梅是腊梅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种群,与其家族隆冬腊月开花的大多数成员不同,到每年5月中,下旬的初夏季节才开放花朵。夏腊梅的花一般先叶而开放,单独生长于嫩枝的顶端,花朵洁白硕大,花为单生,两性,花萼呈花瓣状,花被片为多数,雄蕊18~19枚,着生于肉质花托顶部,花丝极短;心皮为多数,离生,着生于壶形花托内,子房上位,每室1至2胚珠,夏腊梅的花期也很长,花朵一直持续开放到6月上旬才逐渐凋谢。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每个聚合果都有一个近顶端收缩的像小编钟一样的果托,里面盛有一个瘦瘦的椭圆形褐色果实,扁平或有棱,挂满枝头,随风摇曳,成为珍贵的观赏树木。
夏腊梅
夏腊梅喜爱生长于海拔600~1100米的山坡或溪谷中的亚热带局部常绿阔叶林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它属于较为耐阴的树种,气候凉爽而湿润,在强烈的阳光下会生长不良,甚至枯萎,它也不耐干旱与瘠薄,但比较耐寒,特别喜欢生长在有较多山间溪流的以甜槠、木荷、钱青柳等为优势种的山谷林地中。
夏腊梅在分类上隶属于双子叶植物纲、腊梅科。它的花大而美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由于森林砍伐,生境渐趋恶化,分布区日渐缩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以免使它陷入濒危状态。
生态环境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由于普遍缺乏对生态价值的认识,常常导致决策的失误,以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为代价来获得短期或局部效益的掠夺性开发,带来的损失却是永久的,物种的消失和生态过程的改变,给人类造成了永久的、无法弥补的损失。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1种植物,往往有10~30种依附于这种植物的动物和微生物也随之消失,导致破坏性的连锁反应。每一物种的消失,减少了自然和人类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必将使人类存在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选择。
生态平衡关系到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的国家,而且是7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是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口对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种恶化的态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会威胁到世界的发展与安全。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