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指南:《21世纪议程》

世界可持续发展战略行动指南:《21世纪议程》

在1992年召开的第二次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签署的5个文件中,最富有指导意义的就是《21世纪议程》。该议程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反映了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全球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而随后世界各国针对本国情况所制定和实施的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将促使世界各国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向我们共同的未来。

《21世纪议程》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行动计划,该议程提供了一个从现在起至21世纪的行动蓝图,它几乎涉及与全球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域。《21世纪议程》原文有20多万字,下面只就重点问题做简单的介绍。

可持续发展示意图

总体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简单地说,就是长期、稳定、持久地满足人类的需求。首先需要澄清几个重要的概念:

“人类”是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包括不论性别、年龄、种族、贫富、信仰、国家和地区差别在内的所有的人。

“需求”是指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是指合理的需求,即对自己、对他人,包括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都不造成损害的需求。这种需求不能超过地球承载力,在此前提下,“需求”还包括对于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需求。

“满足”是指人类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欲望的达到或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满足”也应合理和科学,绝不能“人欲横流”,超越地球承载力或当前的生产水平。

“长期的”是指这种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延续地、稳定地、不断地提高,而不是短期地、间断地提高。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终目标是谋求人类长期利益的实现。

除了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外,还有部门、行业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问题。当然部门的、行业的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也都是为满足人类合理需求的总目标服务的,但也有它们自己的特点,例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包括保护基本农田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包括林地覆盖的基本面积等;电子工业、信息产业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包括高科技不断进步的潜力等;教育部门与科技部门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应包括先进的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潜力等等。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21世纪议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是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如果没有发展,社会就会停滞。但是这种发展的内容不但应包含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应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和公正性的社会关系的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议程》总体战略的基础。这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是相一致的。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首先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没有高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类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要提高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同样,保护与改善环境也要有经济力量的支持,如治理污染、治理沙漠、改造盐碱地、防治土壤侵蚀,以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等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发展经济就需要资源,但在我们的地球上资源是有限的,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需要经济实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也需要有经济实力,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是,可持续发展决不是指单纯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不是指单纯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而是四者相互协调的问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要以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必要条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因此它是和社会发展分不开的。同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资源与环境作为支撑。因此,我们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必须实现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历史告诉我们,工业革命之后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生产和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这种模式虽然使一些地方富裕和发达起来,却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贫困和落后;虽然提高了人的生产能力,却过度地消耗了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生存环境;虽然满足了部分人的短期需要,却牺牲了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

《21世纪议程》要求世界经济从单纯追求增长向可持续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体现为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目标的“大量消耗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过程。这种生产过程是不完全的。原始时代地广人稀,人类还能像“牧童”面对广阔草原一样,每破坏一地则迁移到另一地,可是现在已无地可迁。人类在享受物质文明之果的同时,也饱尝了环境污染的痛苦。现在,人类应该对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全面反省。

从经济学角度讲,资源的稀缺可以通过价格和技术发展等因素调整;从物质和能量角度讲,其流通环节不畅和转换过程受阻需要外力来疏导、搭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必须投入人力、物力来加强环境再生产的质和量。所以,人类困境的出路在于把传统经济增长改造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其关键需要制度创新。

改变视环境保护为公益性事业的看法,走出环保只是属于政府、法规管理范畴的误区,把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领域。环境市场可由环境资源市场、环境产品市场和环境服务市场3部分组成。

随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仅仅通过环境市场使环境成本内在化而被动地保护环境是不够的,人类还必须主动地去建设环境,以加强环境生产,提高污染消纳力和资源生产力。环境建设本身不应该仅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或义务劳动。

在世界运行的基本层面上,我们不但要调和三种生产中每一种生产的内部运行环节的内容和机制,以保证三个生产本身的生机勃勃,而且还需要调和三个生产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目标,以确保世界系统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建设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提出来的,目的在于使已本末倒置的三种生产运行关系从不和谐变为和谐,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人的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产品——劳动力和物力部分投入到环境生产中,在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提高环境生产力,从而保持、改善环境质量,增大环境承载力。

从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特征表述为: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作为生产过程投入的环境质量和资源基本上是无价或低价的;但其生产的产品却是高价。其物质、能量单向流动的结果导致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把传统经济增长改造为可持续经济发展:首先强调的是要以真实成本使用环境和资源投入,其产品也要以真实价格出售;并强调清洁生产过程,从而使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最小。在进行物质和人的再生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环境建设。

新的全球伙伴关系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和平与稳定,就谈不上保护环境和促进发展。今天,环境与发展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国际社会必须超越国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为人类的共同、长久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各国的切身利益,同舟共济,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治理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原则,强调当代和后代人之间,大国和小国之间,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公平,包括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发出了建立一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呼声。这种呼声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共识:

(1)保护环境和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战争和动乱不但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对于生态环境也必然会带来严重破坏。在推进世界环境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同时,各国应致力于本国的稳定,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一切争端,反对诉诸武力相威胁。

(2)保护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但是经济发达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

人类共同居住在一个星球上,某些环境问题已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利益所在。从历史上看,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就是在今天,发达国家不论是从总量还是从人均水平来讲,其对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仍然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环境恶化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并以优惠条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自身环境和参与保护全球环境。这样做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利,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明智之举。

(3)国际合作要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基础。

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有权平等参与环境和发展领域的国际事务。解决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必须在尊重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基础上进行。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决定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发展战略,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与此同时,各国在开发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也应防止对别国环境造成损害。

(4)处理环境问题应当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动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以及要求过较好生活的愿望。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基本需求——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还没有得到满足。很明显,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是仅仅增长本身是不够的,高速的生产率和贫困可以共存,而且会危害环境。因此,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从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产发展潜力,二是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开发会加强资源基础的负荷能力,但是环境基础有最终不可超越的限度。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达到这些限度之前的较长时间内,全世界必须保证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和调整技术以减轻对环境、资源的压力。

(5)在现实世界,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一片森林可能由于乱砍滥伐而遭破坏,因为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或者因为木材开发者比当地的居民更有影响力;一个富强国家可以向贫穷国家输送有害废弃物,因为贫穷国家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低下。发达国家不但应承担其在全球环境问题中的历史责任,还应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为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平等的世界更容易发生生态环境和其他社会经济危机,这些都将影响发展的持续性。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联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成功,全球携手,求得持续发展。

《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21世纪议程》共包括4个部分,40章。其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社会经济方面。其中包括:为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国际合作;贫困问题;消费模式;人口与可持续性;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促进可持续的人类住区;制订政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为发展的需要,进行资源保护与管理。其中包括:保护大气;统筹使用土地资源;森林保护及合理利用;制止沙漠蔓延;保护高山生态系统;在不毁坏土地的条件下满足农业的需求;维持生物多样性;生物技术的环境无害化管理;保护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淡水资源;有毒化学物质的安全使用;危险废物的管理;寻求解决固体废物的管理办法;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第三部分:加强主要团体的作用。主要包括:有关妇女的行动;持续的和公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伙伴关系。

第四部分:实施的方法。主要包括:资金来源和提高环境意识;建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机构建设;国际法律文件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