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情篇

(一)亲情篇

每每翻开《孝经》,笔者总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是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在《论语》中有多处对于“孝”的经典阐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到了汉朝时,更加重视“孝”文化,标榜“以孝治天下”,汉朝历代统治者大倡孝道,在思想文化和国家制度上均采取了多种措施,尤其是朝廷将“孝”与官吏的选拔任用密切联系在一起,更是给全社会重视孝道和孝行一个强大的推动机制。到了唐朝,统治者则通过对《孝经》的推崇和普及,来教化天下百姓,此后的宋、元、明、清也都很重视孝道的传统。直至今日,一个人的品格、德行的判定标准,还是离不开“对父母是否有孝心”这杆秤,对于子女孝顺长辈思想的教化,依然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一个人不尽孝道,就会受到各方面的舆论压力和谴责。孝道思想已渗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代代相传。

“孝”文化之外,与人们心灵最接近的莫过于规范兄弟姐妹相处方式和原则的“悌”文化了。“悌”指对兄长敬重,俗话说:“家无孝悌,则道不生。”只有在家孝顺父母、敬重兄长,在外才能尽忠报国,所以历代统治者都在舆论、制度、榜样、价值取向等方面极力引导人们尊重、践行孝悌的观念。这就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中国的一种独特文化——孝悌文化,它规范着每个人的家庭伦理道德。纵观中国两千年的博大文化中,出现了多少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令人至今难忘,而现代社会中,同样出现了不可胜数的让我为之动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