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林家三代人护林54年的故事
辽宁建昌有一个动人的三代父子护林的故事,主人翁名叫王育林,他和爷爷、父亲像跑接力一样,用54年的时间,用青春和生命呵护着古迹营子林场石杖子1000亩的国有林区。特别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王育林,多次放弃进城务工挣大钱的机会,每年拿着900多元的工资,仍与父辈看守过的青山厮守着,相爱着。
记者驱车前往古迹营子林场石杖子国有林区采访,见到了第三代护林员,36岁的王育林。他中等身材,一脸的古铜色,穿着胶鞋,手里拿着一把看山用的镰刀,正准备去山里。听说记者采访,他说:“有啥可采访的,一个看山的。”看得出,他急着要去看山,已把看山看作生活或者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他的平凡而伟大之处。场长王树德说话了:“今天耽误一会儿,讲讲你们家里54年看山的事儿,晚去一会儿。”
王育林的脸顿时涌上红晕,腼腆地坐下,讲起那绿色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那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那茂密的森林,那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那满山的蜂蝶鸟虫,那绵延无尽的绿色,仿佛都是那故事的一个元素。
1958年,建昌县古迹营子国有林场成立的时候,王育林的爷爷、正值壮年的王云担起林场辖区内石杖子村石杖子山国有林区的护林工作。他管护的地点是距他家5千米远的养马甸子乡交界处的国有林区,面积有1000多亩。王云不辞辛劳,每天都早起巡山,并且时不时地就和村民们讲森林用火的危险和砍树的危害,教育村民们要热爱森林,保护森林。他不顾个人安危,10多次抓住盗砍滥伐的人,是出了名的“黑脸王”。那个时候,条件艰苦,没有自行车,往返都是走。到了50多岁,他走路吃力了,就带上一周的粮食,在看山的小棚子里吃住,一住就是7天,粮食吃没了,下山回家看看,再带回一周的粮食上山。王云真的以山为家了,有时除了天籁之音,就是狼叫。他管护的林区从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岁月如梭,春华秋实。一转眼20年过去了,王云也由当年的小伙儿成为白发的老头儿,巡山护林的体力明显不支。病重期间多次嘱咐儿子王海学上山巡查,继续管护好国有林场。王海学说:“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山上玩,对这片山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父亲老了,我理所应当接替他,看管好这片森林。”王海学接任的时候,王云嘱咐他:“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要尽职尽责,有困难尽量自己克服,不要给领导添麻烦,一棵树都不能让人偷走。”儿子王海学接过父亲的班,沿着父亲的脚印走下去。由于常年往返责任区,路远不好走,腿长了毛病,就开始在父亲住过的简易护林房里吃住。特别是到春季护林防火戒严期,王海学就十天八天的吃住在山上,一直到防火戒严期结束才回家。
继承父业的他,不仅勤奋,而且好学,经常学习防火技术知识和森林法律、法规知识,不懂的就向领导和同事请教。王海学还是一个性格直爽、爱说爱笑的人。刚接触森林,他感觉一切都很美好。看到那些清清的河水、参天的大树,听着鸟鸣,心情很舒畅,觉得自己的责任是重大的,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而让王海学真切体验到护林工作的艰辛和危险则是工作后不久的一次经历。一天下午,王海学正在巡山,发现有人偷砍树木,当时王海学十分气愤,上前制止,其中一个偷树者不听,破口大骂,还动起了拳脚,幸好公安民警及时赶到,没收了木料,处理了违法人员。经过这件事之后,王海学总结出一些经验,工作方法简单,硬管重罚的作用不大,主要还是要把工作做通。他说:“我处罚他们,就是要给他们一个教训,不是为了处罚而处罚,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从那以后,他经常到村子里讲解林业法律法规,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要让他们不偷,不能等他们去偷,我再去抓。”
时光荏苒,四季轮回。由于常年劳累,王学海疾病缠身,渐渐不适应护林工作,凭着全家对林业工作的热爱,割舍不断对山林草木的那份深情,他的儿子、20多岁的王育林站了出来,勇敢地承担起管护山林的重任。同龄年轻人在省城打工,每年收入四五万元,而王育林的护林费每年却只有900多元,但他抵制住了物质上的诱惑,牢记爷爷、父亲的重托,就在人们涌向大城市淘金当农民工的时候,他接替父亲做了一名一年只有900多元工资的护林员。“80后”的年轻人,多数没有吃过太多的苦。当有的年轻人在网络上酣畅淋漓地玩着“魔兽”,在KTV引吭高歌,在烧烤摊喝酒聊天之时,王育林却在深山里,以寂寞为伴,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绿洲。
现在,他做护林员已经整整10年了,王育林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从寂寞和辛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收获和快乐。他说:“也许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就让我与大山有缘,对大山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看山的收入远不及进城打工的收入。对于我来说,就是平淡,但不缺乏精彩,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干这行,虽然苦点累点,但是,看着绿意盎然的树林,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动听的鸟鸣,心里就感到很幸福,很欣慰。所以我是不会放弃的,收入少也不后悔。”他对工作的负责劲头跟父辈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他有了摩托车,早去晚归,中午用父辈用过的饭盒带饭,吃在山上。现在偷盗树木的人少了,他只遇到过一次,6个人拿着扁担、镰刀、绳子,到山上割柴火,他上前制止时,有一个人把镰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说:“再管就要你的命。”王育林毫不示弱:“要我的命也不行,我如果死了是烈士,你死了是罪犯。”王育林用手中的镰刀与他们搏斗,他们见势不好,就跑了。事后王育林说:“做贼心虚,不要怕他们。”护林员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防火。每到防火戒严期,他从早到晚在上山的路口上堵人,不让上山,所以他看护的林场从没有发生过火灾。
王家三代人,54年薪火传承,一棒一棒的接力,守护森林。王育林最后对记者说:“我们献完青春献子孙,如果有可能,我的后代还要干下去,永远当绿色的使者,物质虽然贫乏,但我们的精神却富有。”(来源于葫芦岛新闻网)
【编者点评】与文中可敬的主人公一样坚守在护林岗位上的人还很多很多,几十年如一日的护林生活,让他们与社会脱轨,过上了“深山野林”的“野人”生活。他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植树造林事业。他们中有些人学历较低,可他们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到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的模样。他们是懂得感恩的一群人,懂得生命的真谛,了解自然的伟大和造化的神奇,他们是睿智的化身。
自古“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于是便有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不过在现代社会工业的影响和人类无休止的开垦荒地的贪婪行径下,许多森林和草地已经失去了再生能力,然而,这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
放眼全球,整个大自然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环境污染、海洋污染、野生物种减少、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难道,这一切就是人们对这位大自然朋友无私馈赠的感谢?掠夺她的丰富资源,把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丢给她?那些捕杀野生动物、购买野生动物、食用野生动物的人们,那些胡乱砍伐树木的人们,那些大量浪费纸张、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们,那些疯狂排放二氧化碳的人们……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给地球母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大自然给予人类这么多,人类难道不应该向她感恩吗?
是时候反思人类的行为了,倘若继续为了人类私利而破坏资源,总有一天,大自然会被贪婪的人类榨干脊髓,那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便轰然崩塌。失去了感恩之心,当灾难来临时,便得不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感恩母亲,感恩大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每个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