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中的女性经验》简介
《民族志中的女性经验》这本书是由.张晓佳著创作的,《民族志中的女性经验》共有51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女性学者参与下的人类学民族志发展 第一节 女性学者进入学科史的溯源 一、20世纪初:...
2
绪 论
...
3
一、研究对象与选题缘由
民族志作为一种经典的方法论和学术范式,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础。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经典民族志文本生产中的作者叙述权威被人们所质疑。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对关于作者...
4
二、研究方法
文学人类学离开不开表述的问题,而表述则涉及由“自我”到“类”的过渡。民族志文本是经由研究者建构的表述性结果,民族志文本生产的过程也离不开研究者经验在对田野事项进...
5
三、研究意义
虽然目前国内的相关著作会讨论研究者反思其在田野研究中的角色,但研究者性别与田野研究的互动却往往受到忽略。国内现有的研究范围主要针对以下几点: 第一,关注人类学表...
6
第一章 女性学者参与下的人类学民族志发展
本章主要目的在于对女性写作的民族志中,有关民族志中研究者性别因素问题的发展轨迹做一个回顾。民族志是人类学独特的研究方法,意为“描述人们的生活”,是人类学家在调查...
7
第一节 女性学者进入学科史的溯源
根据有关女性人类学者民族志文本的生产时间划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大致有四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20世纪早中期、20世纪中后期,以及20世纪末。第一...
8
一、20世纪初:人类学分析中社会性别差异的出现
正如穆尔(Henrietta L.Moore,1988)所指出,传统人类学的经典文献中,虽然有很多对女性生活研究的资料,却充满了研究者的男性偏见。其一是在田野调...
9
二、20世纪早中期:民族志中女性主义思想的萌芽阶段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英美人类学界几乎由男性学者主导,仅有几位女性学者在田野中展开以女性为主题的民族志研究。她们的研究起初只是提出女性角色在不同社会具有差异性...
10
三、20世纪中晚期:女性主义批评与民族志的相互影响
在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至80年代的一场女性主义运动的推进下,人类学有关女性问题的研究呈现新的转向,民族志开始思考女性在社会处境中的结构性象征位置,新的问题意...
11
四、20世纪末:对西方本质化性别观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后的女性民族志逐渐转向为通过性别现象的差异批判人类学理论中隐含的西方性别观。在反思的过程中,也同时受到由布迪厄的实践理性和萨林斯、格尔茨等人倡导...
12
第二节 民族志转型中的女性经验
萨林斯也曾明确指出:没有哪一部好的民族志是专注自身的。民族志或明或暗都是一项比较。通过比较,民族志的描述变成了客观的描述。而对未经调和的感觉之朴素的、实证主义的...
13
一、从单一陈述到对话的形式
马凌诺夫斯基奠定了“科学民族志”的研究范式,包括两个知识生产过程,一是对异文化经田野调查后的全面描述,同时也可指将研究进行表述后的文本形式。以1922年《西太平...
14
二、女性人类学家的实验性写作
民族志原本生产关于对象的知识。人类学反思性的诉求使关于对象的知识的客观性、独立性、权威性受到了限制,却意外地增加了获得关于研究者的背景(研究者自己的社会和文化)...
15
第二章 作为知识主体的身份认同中的自我意识与他者因素
根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观点,伊格尔顿、威廉斯等人都提出“文本生产”的概念。文本生产是生产的一种方式,亦需要使用工具,通过特定的方法和工艺流程对原材料进行加...
16
第一节 生平经历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舒茨在他的《社会世界的现象学》中提出有关“生活世界”中日常生活的知识问题,将主体作为广义的、受社会生活背景框架影响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由他者或前人的...
17
第二节 父权意识的投射
康德认识论提出“科学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认为存在着“思维的普遍有效性”使得知识成为可能,即每个人周围的现实世界不属于他个人,而属于整个世界,而创造这个世界的是...
18
第三章 田野调查过程中性别化的方法论
在19世纪中期人类学确定独立学科地位以后,相比其他同期的社会科学拥有众多女性学者参与其中。正如米德所说:“人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欢迎陌生人加入。作为一门关于研...
19
第一节 女性研究者在不同田野场景中的性别调试
路易斯·易斯特代(Lois Easterday)提出关于不同田野场景的类型学的概念,对田野场景的范围进行划分。根据性别角色和权力,分为三种类型:男性为主的场景(...
20
一、女性为研究对象的田野场
经典民族志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一直被视为文化人类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学科特征。当然,这些民族志的立足点“田野”及其建构或如何建构,后来都遭到了各方面的批...
21
二、女性在田野场中的角色特点
(一)可协商性的田野角色 有人认为,女性人类学家在混合性别的田野环境中遇到的问题比男性要少,例如戴维德·瑞斯曼评论劳拉·博汉浓的《回到欢笑》就是女性研究者展示独...
22
三、性别的有限性
尽管研究者的性别因素影响到她们在田野中如何跨越多重权力纬度,但是相比性别、阶级,种族因素是田野中更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可这一因素的影响力在民族志中被表达得很不明显...
23
第二节 田野调查的参与度
早在1881年弗莱彻(Alice Fletcher)在苏地区(Sioux)对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时,和当地的印第安人生活在一起几个星期。后来她的传记作者琼...
24
一、作为观察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投入程度
(一)关于观察 观察被认为是社会、人文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础。虽然观察可以通过开放式的叙述或通过已发表的档案或田野笔记完成,但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承认观察者的主体性会...
25
二、作为女性研究的方法的访谈
(一)性别化的访谈 访谈法是指通过有计划地与调查对象交谈而获取社会信息,是理解对方和自己的重要方法。既有别于参与观察需要长期参与受访的生活,又不同于问卷调查,因...
26
第三节 田野中的自我:重新思考田野研究中的亲疏关系
参与观察与开放式的访谈相呼应,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以及对参与者价值观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信任感和亲密性。作为一个“社交过程”,田野工作从起始设定田野角色...
27
第四章 女性视角对研究对象信息的解读
...
28
第一节 对材料的选择:女性日常经验意识投射
阿特金森(Paul Atkinson,1992)将民族志描述为包含文本生产与再生产双重过程的创作。[1]首先,在正式书写之前,人类学家需要将每一日对田野工作中观...
29
第二节 对材料的描述:情感性与日常性的连接
田野笔记包含了民族志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描述,而非文学性的渲染或客观的记录。民族志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建构田野场中所发生的信息,却被要求在写作过程中避免过...
30
第三节 对材料的分析:自我意识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人类学研究更为重视质性数据的分析和表述,在分析中逐步包含了更多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对田野工作经验的关注,趋向于针对田野信息的生产与再生产。传统的方法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