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献

一、中文文献

[1][美]芭芭拉·特德洛克:《从参与观察到观察参与:叙事民族志的出现》,富晓星译,《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91—95页。

[2][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程锡麟:《赫斯顿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美]德里克·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5][美]丹·罗斯:《人类学经验的诗论》,胡鸿葆、周燕编译,《民族艺术》2005年第2期,第35—37页。

[6][法]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7]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8]高丙中:《人类学反思性民族志研究:一个范式的六种尝试》,《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第48—50页。

[9]高丙中:《民族志是怎样“磨”成的:以贝特森的〈纳文〉为例》,《思想战线》2008年第1期,第23—28页。

[10][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李翘宏:《廿世纪英语人类学民族志与性别理论的发展》,台湾《世新大学人文社会学报》第7期,第160—185页。

[13][法]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14][美]露丝·比哈:《伤心人类学:易受伤的观察者》,黄佩琳、黄恩霖译,台北: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15][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16][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冯钢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英]M·库什:《哲学与知识社会学》,闲云译,《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第35页。

[18][美]马尔库斯、费彻尔:《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王铭铭、蓝达居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

[19][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霍桂桓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20][美]萨林斯:《甜蜜的悲哀——西方宇宙观的本土人类学探讨》,王铭铭、胡宗泽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1][美]苏珊·兰瑟:《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2]孙中欣、张莉莉编:《女性主义研究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23][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24][澳]林恩·休谟、简·穆拉克:《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中的案例分析》,龙菲、徐大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25]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26]庄孔韶:《人类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美]詹姆斯·克利福德、乔治·E·马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高丙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28][德]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朱刚、谷婷婷、潘玉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9][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权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30]杨清媚,《指向心灵的阅读——读格尔兹的〈论著与生活〉》,《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第100—111页。

[31][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