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民族志文本生产是文学人类学一个本质性的思考问题,直接关涉到人类学知识表述的真实性思辨。本书从性别经验的角度出发,探讨处于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人类学家的性别身份如何影响他们针对具体情境中文化事项作出更具主体性的解读。本选题受到我的导师复旦大学中文系郑元者先生的一篇文章《艺术发生的性别学思考》中将艺术发生问题引入性别学的理论视野予以思考的方法的启发,并且民族志撰写在后现代学者看来亦具有跨文学、人类学学科的性质,因此我尝试将对民族志知识生产全过程的分析中引入性别理论范畴,这样正与文学人类的跨学科性质与其研究路径相契合。此外,本书课题跨越了一百多年,女性人类学家自身又具有地域性、族裔性的多元特征,尽管我尽我所能的收集选取材料,却仍未能悉数收尽,因此只能将范围划定在英语人类学作品范围内。因此,这本书只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性的将女性人类学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研究,以期对国内相关领域资料进行一点补充。
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导师郑元者先生的诸多帮助与鼓励。从选题、对题目界定、架构调整、写作,乃至遣词造句都得到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常常说,学术要接地气,要与人们的日常生命建立起联系,每一个学术研究背后都要体现人的价值以及情感。而学术研究的选题,要大气深远,经得住时间洪流的浪淘,才能真正对人类存在有价值。这些教诲深深感动着我,并提醒我珍惜目前所拥有的研究与学习机会,力图使自己的研究对相关领域能有所微小的贡献。我也常为自己不能达到或领悟老师的期待而深感愧疚,并不断自我反思力求下一步可以做到更好。
在本书的写作当中,我也受到复旦大学张岩冰老师的指导。在关于性别研究方面,张老师推荐我许多相关资料,以其丰富的对女性主义研究的经验给予我诸多提点。对全书架构的修改中,我也受惠于郑土有老师、张勤老师的宝贵建议,使得文章力求显得精炼紧凑。在人类学研究方面,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朱剑峰老师给予我学科相关指导。在此,我一一深表感谢。只是本书还尚有诸多不足,令我抱愧,只希望日后我能不断检视与超越自我做到更好,不负自己,不负众卿。
张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