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七彩云南,气象万千。
这里东连黔桂,西邻缅甸,北靠川渝,南望越南、老挝,是祖国大陆通往南亚东南亚、前出印度洋的枢纽和大通道。特殊的地理,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底蕴,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灿烂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同南亚次大陆文化、东南亚文化交汇区域,是文化交汇、融合、多样性的现代范本。
这里山川纵横。横断山、哀牢山、无量山、云岭、乌蒙山等山系支撑起祖国西南辽阔的天空。这里碧水荡漾。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星云湖、阳宗海等湖泊,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云南高原上。这里江河澎湃。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流联通各民族共同的家园。这里是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这里气候温和、四季犹春,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宜居宝地。
这里历史悠久。元谋人从170万年前的远古走来。战国中晚期庄蹻入滇,第一次把楚文化与滇文化连接起来。秦开五尺道、汉习楼船,云南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文化唱响西南。元初正式建立行省。明清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初,云南各族人民打响了护国战争第一枪,开始埋葬封建帝制。在抗日战争中,几十万云南各族儿女征战沙场,扬我国威!西南联合大学谱写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在这片红土地上,传承着红色文化基因。走出了王复生、王德三等早期马克思主义播火者,走出了无产阶级军事家罗炳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聂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中国第一人、我们党思想理论战线忠诚的战士和学者艾思奇。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云南,播下了革命火种。4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滇桂黔边纵队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英勇作战,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这一切,催生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有史前文化、古滇文化、哀牢文化、爨文化、南诏文化、移民文化、护国文化、抗战文化、西南联大文化、红色文化。
这里是民族文化的富聚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活态博物馆。26个民族中16个独有民族,15个民族跨境而居。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如彝族的毕摩文化、藏传南传佛教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等,还有各种各具特色的丧葬、婚姻、服饰、建筑、节日、歌舞、生态等文化形态。此外还有各民族长期以来相互交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而产生的综合性文化,如茶文化、医药文化、烟草文化、驿道文化、青铜文化、石刻文化等,异彩纷呈,不胜枚举。
云南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红土高原上,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其突出特点是多样形态、多元一体、和谐共生。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存(即使在同一宗教内,不同派别也和睦相处,如同为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汉传佛教,亲密无间)、儒释道文化并存、原生态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多民族文化并存。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文化既是社会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生产力,是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赋予我们这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承担起新时代这一历史使命,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引导云南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还必须为各族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古人云:“虑不远不足以图大功,功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云南省社科联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传承、弘扬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各族干部群众文化自信,决定组织全省有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云南史话”系列丛书,分别为地方系列、民族系列、特色县市系列、民族文化艺术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系列五部分,每套丛书出版20种,共计100种。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计划用五年时间完成。通过本套丛书,我们将深入挖掘云南文化宝贵资源,认真梳理云南文化发展脉络,总结云南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以期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人民的嘱托,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为努力成为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新篇章而奋斗!
是为序。
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张瑞才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