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边关重镇
2025年08月10日
(四)明清时期的边关重镇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明将傅友德、兰玉、沐英“克大理,分兵定腾冲”。洪武十九年(1386年)沐英奏请屯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土司思伦法入寇,沐英率军大破之,尔后至正统五年(1440年)这几十年间,麓川思氏父子及刀干猛屡附屡叛,当时奉命世守云南的沐英之子沐春、沐晟、沐昂等相继征讨,腾冲均为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
从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兵部尚书王骥率军“三征麓川”。其间,为了镇守腾冲控制一方,经朝廷准许,由侍郎杨宁、侯琎“统南征将士一万五千人,以都指挥使司李昇为首,取西山之石筑石城,始于十年(1445年)冬,落成于十三年(1448年),厚丈八尺,高二丈五尺,周七里三分”。此城史称“极边第一城”,徐霞客称“迤西所无”。此城从竣工到1944年,共存在了496年。在腾冲众多的御敌关卡中,腾冲城是一个总关。
自明初设千户实行军屯以来,历代王朝都在腾冲驻扎重兵,军事设施遍及古道必经之地及边境山口要道。明初就设立马面、古勇、猛连、合泽四个古关。正统年间,王骥又实行安边设卡。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云南巡抚陈用宾设神户、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八关及古永、明光、滇滩、马面、大塘、坝竹、止那、石婆坡、杉木笼九隘。清道光三年(1823年),同知胡启荣建沿边碉堡77座,以练兵屯守,保卫中国西南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