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嘉理事件中的李珍国

(四)马嘉理事件中的李珍国

自鸦片战争之后,英帝国侵略野心不仅未遏,且愈膨胀,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帝不满足于在华既得利益,复觊觎我国西南诸省疆域,企图打通滇川藏,并直达印度之通道。英官员曾多次借口游历云南,实则行“探路”“绘图”之阴谋活动。清光绪元年(1875年),英公使馆派书记官马嘉理从北京至缅甸接应陆军军官柏朗。马嘉里由京至滇,无视我国家民族及各级政府之尊严,一路欺凌人民,辱骂官员,目空一切,傲慢无比。云南巡抚岑毓英目睹其状,虽怒火中烧,也只好暂时隐忍,派兵将其送至滇西。马嘉理到腾后,仍以对中国官员之藐视态度,会见腾越镇总兵蒋宗汉。蒋宗汉神情严厉,态度强硬,命部下紧闭中门,令马嘉理等从侧门出入,此一回敬举动,引起马嘉理之暴怒,他竟口出恶言,随意辱骂。蒋总兵为全局计,暂且饮恨。次日,马出游城郊叠水河,便任性绘我地图,侵犯主权,被腾冲爱国绅民发现,群起噪而逐之。不日,蒋宗汉率兵送其入缅。马嘉理虽由腾去缅,但他的侵略行径引起了腾人的强烈愤怒,故纷纷酝酿惩处之计。时有绅民周延醇、李怀玉等,决计灭除马嘉理,以雪国恨。当即请求协台李珍国(腾冲下绮罗人)呈报岑毓英,岑复密札,允许此举。李珍国对部下说:“目下英军强据仰光,通航八募,马嘉理出使缅甸,旨在与柏朗里应外合,加紧谋占北缅,进图滇西,形势可谓剑拔弩张,珍国舍身救国之时机到了!”乃令其部将蔺小洪、杨大武等带兵前往边境,会同当地景颇族、傣族、汉族等各族民众,设伏于蛮允雪烈户宋河边,阻止英武装人员复入滇境。马嘉理与柏朗会晤之后,带先锋武装数人,气势汹汹,奔我边境而来,我边民即发出警告,不准英武装人员入境。马嘉理等无视我警告,当即开枪射杀我边民多人。我各族爱国同胞,义愤填膺,奋勇还击,将马嘉里及其武装人员全部消灭在蛮允边境之雪烈户宋河边。后续之柏朗及武装人员,见势不妙,不敢冒进,被我军民围堵在班西山下,后乘夜黑阴雨,败逃缅甸。一场人民反帝斗争胜利了,但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却慑于英帝淫威,急令两湖总督李瀚章、前工部侍郎薛焕,驰驿赴滇,与云贵总督刘岳昭、云南巡抚岑毓英同查办狱。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同知吴启亮俱被革职,并逮李珍国下按察使狱,是年五月于昆明举行中英会审。当李珍国坐囚车解昆时,腾人沿途摆设香案,十里相送,并由绅士刘照青、杨冠玖等同行护送。到昆后,岑先慰问于狱,后又命按察使崔晓以厚酬慰问,并告珍国,将岑督密札缴回烧毁,以免事态扩大。珍国言道:“印札缝于衣絮之中,不便纳出,请告岑督,就我生死,决不供实,亦绝不累及宫保(即岑毓英)。”岑闻言,深受感动,愧悔莫及,乃拔剑砍柱,慷慨云:“死一将,而我独幸生,非为大丈夫也!”遂下令各镇,调集官兵万余进入省城,大显军威,以对会审施加压力。七月,朝廷侍郎薛焕至,岑部兵将雄风显露声威赫赫,刀枪齐备,鼓号齐鸣,排列数十里。岑身躯魁伟戎装跨马,神态威严,正气凛然,迎接于归化寺。侍郎见,不觉暗佩,英人闻言,亦觉胆寒。至会审之日,岑命诸提镇总兵武装列于公庭,气氛森严,景象慑人。会审开始,薛焕问李珍国:“英公使馆译员马嘉理被杀一案,你如何主使,从实讲来!”李珍国从容不迫地答道:“马嘉理身为使馆译员,本应遵守国际公法,不期他以接应柏朗为名,随意探察我国内情,绘制山川路线地图,及至边境腾越,更加肆无忌惮,藐视我国家民族之尊严与主权。更有甚者,他非但拒绝我边民的劝阻,率领武装强行入境,并开枪射杀我无辜民众,故激起我民众公愤,当场予以围攻,此事有之,唯在蛮允被杀一事,卑职无从得知,请大人讯问当地山民,或当清楚。”当地少数民族腊堵等人遂被宣判死刑。后会审结果传到北京,英使威妥玛怀疑此中有诈,遂调集兵舰,以武力相威胁,迫使清廷订立又一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后李珍国被宽免,腊堵等人也因条约签订后已依约赔款、开放口岸等故幸免一死。

“马嘉理事件”是我边地国人反帝爱国的英雄壮举,而李珍国在此一事件中更表现了崇高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