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鼠类活动规律
鼠类活动规律是保证其生活条件及调解与环境适应性的重要生态学特征之一。主要包括活动、休息和取食昼夜交替的日生活节律;在日生活节律变化中,可分为昼出活动、夜出活动,晨昏活动和全昼夜活动类型,此外,还有季节性规律周期,昼夜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活动类型。
鼠类活动规律的变化,是与其食物、繁殖、蛰眠等生态特征紧密相连的,同时与外环境因子的变化关系也十分密切。因此,研究啮齿动物活动的周期性规律,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它对于了解鼠类活动规律及发生成因,制订科学的鼠害治理方案和环境安全诊断指标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鼠类日活动规律
啮齿类的昼夜活动型,即活动和休息的日节律变化,可以区分为白天活动和夜晚活动类型、晨昏活动和全昼夜活动等类型。如果将活动强度以4 h为单位用图表示,可见有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的昼夜活动节律。影响鼠类昼夜活动的外界条件首先是光。黄鼠、旱獭、大沙鼠、布氏田鼠等白天活动的鼠类其出洞和入洞时间随着日出和日落时间的季节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且阴天早晨出洞比晴天的迟,傍晚入洞比晴天的早。
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着鼠的活动。一般白天活动的鼠,在阴、雨、风天活动少,春秋中午活动多,而夏季则是午前、后晌活动多,正午活动少。如草原黄鼠在春季温暖的日子里,每天10:00~18:00活动频繁,而在6~7月,11:00~15:00很少活动。在季节性的活动中,有两个特别活跃的时期,即出蛰后不久的交配活动和幼鼠断乳分居时期。前一个时期在4月中、下旬,即清明至谷雨这个阶段;后一个时期在7月上、中旬,即大暑至小暑这阶段。
温度最高时昼出活动的种类常减少地面活动甚至数小时不出洞;而春、秋季这些动物整个白天在地面活动,结果其活动型由春季的单峰型,变为夏季的双峰型,再转为秋季的单峰型。
鼠的活动时间因鼠种而异。大仓鼠、子午沙鼠、黑线姬鼠、跳鼠等主要在夜间活动;黄鼠、长爪沙鼠、旱獭、花鼠等则是白天活动,而鼢鼠、类、巢鼠白天黑夜都活动,但夜晚活动比白天活动频繁。
昼夜活动的类型由动物的食性决定。以种子为主要食物的大林姬鼠和林姬鼠其食物的营养价值较高,不易于消化,一次取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这些鼠类是夜晚活动的双峰型种类。由于夜出活动被天敌所害机会比白天活动种类少,但种子分散,为获取足够的种子,需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距离,姬鼠形态上四肢强壮,其长度较大,大眼、高耳都是适应于夜出活动的特征。普通田鼠等主要是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其营养价值较低,一次取食不能保持很长时间,因此一天内必须多次外出取食,这些鼠类是全天活动的多峰型的活动种类,白天被天敌所害的机会较多,它们往往有复杂的洞穴构造,除栖居洞外还有临时洞,洞口间有复杂的跑道互相联结,其活动范围通常较小。也有些种类的昼夜活动,没有一定的节律,而是有很大的可塑性,栖居于人类住房的如小家民、褐家鼠就是这样。
鼠的活动规律与年龄、食源、筑巢、繁殖和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季节变化等有密切的关系。多数鼠在出生后3个月到2~3年内活动量最大,3周内的幼鼠和3年以上的成年鼠活动能量较差。当觅食、筑巢、交配时,活动量增加。雌鼠在怀孕和哺乳期活动范围显著缩小。
昼夜活动与地理条件有联系,通常同一个种类在其分布区中心,由于环境条件相对较合适,其活动就较在分布区边缘的为低。因此,日生活节律是动物对各种外因和内因,单个的和综合的一种行为上适应的复杂的反映。
(二)日生活节律的季节变动
布氏田鼠的活动与季节性气候变化具有密切关系。方喜业等(1981)选择2个栖有5~8只鼠的洞群,每月两次在洞群10 m处用直观法进行全日连续观察,记录出入洞时间、地面活动频次、活动时间和距离。冬季用定路线旅行式调查法观察鼠在地面活动痕迹。冬季布氏田鼠靠贮存食物生活,地面活动极少。但在晴朗无风雪天气,中午11:00~14:00也偶见个别鼠在雪上活动。3月中旬开始,鼠的地面活动迅速增加。根据对两个洞群布氏田鼠的按月观察结果,4月初出入洞时间分别为8:00和15:00左右;6月出洞时间提前到6:00,入洞时间推迟到18:30左右。春季活动高峰在11:00~13:00,呈单峰型,日活动频次虽低于夏秋,但活动范围大于其他季节。春季活动增加显然与气温回升,巢内储备食物用尽地面植物萌芽有关;而植物稀疏和交尾活动是造成活动范围较大的可能因素。一年中,夏季布氏田鼠出洞时间最早,入洞时间最晚,地面活动时间长达15~16 h,但活动高峰集中在早、晚,活动曲线呈双峰型。中午活动频次的降低,说明布氏田鼠对高温适应力较差,夏季牧场食草充足,所以活动范围不大。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出洞时间推迟,入洞时间提前,但活动频次并不低于夏季,这与布氏田鼠开始修建或扩建巢穴,大量储存越冬食物有关。活动曲线同春季,呈单峰型。深秋,气温降低,地面活动逐渐减少,渐次转入冬季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