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之争
当年文成公主来到吐蕃时,带去了皇家珍藏版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与尺尊公主所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因为供奉地的问题,产生了不小的纷争,而金城公主的到来,结束了这一纷争。这是怎么回事呢?
金城公主怀有一颗虔诚的礼佛之心,她始终以文成公主为典范。在来吐蕃的路上,金城公主在兰州永靖县的炳灵寺稍作停留。在这里,工匠们凿刻了一些佛教石窟。“炳灵寺石窟”在藏语中译为“十万佛祖寺”,说明石窟之多。当然,炳灵寺石窟群的修建从西晋初年就开始了,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已有提及。但后来随着吐蕃势力的强大,炳灵寺石窟群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比较明显。
金城公主刚到西藏,就要求看望文成公主所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的供奉处。原来,松赞干布的另外一位妃子尺尊公主所带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供奉在了大昭寺中,文成公主所带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在了小昭寺中,但当金城公主来拜谒时,竟然找不到了,也没有人告诉她放在哪里。金城公主费尽周折,终于在某个角落发现了这尊佛像,她立即取出并举行了隆重的朝佛仪式,不顾各方压力,将这尊佛像供奉在了大昭寺中,这也开启了拉萨大昭寺的朝佛活动。金城公主说供奉就供奉,她有任性的资本吗?金城公主确实有任性的资本,尽管她跟文成公主一样也有一位情敌,但她是赤德祖赞的可敦,可敦就是获得赞普册封的正妻。
在佛教仪式方面,金城公主积极引进中原的礼仪。她曾经资助于阗等地的僧人进入吐蕃,建立寺庙开展宗教活动。她还让人在吐蕃建造了一座名为“九顶正慧木屋寺”的寺院。在金城公主的敦促之下,赤德祖赞下令从中原迎请多名僧人,敬请佛法,在藏区施行了中原的祭祀仪式“七七之祭”,也就是在人死后的49天内,每隔7天要用祭品追悼死者,以求亡者的灵魂得到安息。据说,这正是吐蕃在丧葬仪式方面进行设祭追悼的由来,也是中原礼仪传入吐蕃的直接证明。
与文成公主一样,金城公主的到来,不仅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礼仪制度与文化,更重要的影响在经济贸易领域。史书上记载了哪些细节呢?
在笔记小说《唐国史补》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叫常鲁的人出使吐蕃,在帐篷中煮水沏茶,吐蕃的赞普问他:“这是什么东西啊?”常鲁趾高气昂地说:“这可是好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涤烦疗渴,既能让你忘掉烦心事又能解渴,它的名字叫茶。”赞普一听,不慌不忙地说:“哦,我们这里也有茶。”说着,就让随从取出来,指着各种茶说:“这是寿州(安徽寿县)的茶,这是舒州(安徽潜山)的茶,这是顾渚(浙江长兴)的茶,这是蕲门(湖北蕲春)的茶,这是昌明(四川江油)的茶,这是蠡湖(湖南岳阳)的茶。”听到赞普娓娓道来各地茶品,常鲁大惊失色,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没想到赞普手中的茶不是一般的茶,都是中原的名茶啊!而吐蕃的这些名茶是由唐朝与吐蕃的边境贸易中得来的。边境贸易之所以繁荣顺畅,得感谢金城公主!
因为在经济贸易方面,金城公主请求唐朝政府同意把交界地的赤岭定为贸易的场所。在赤岭,中原以丝绸、茶叶、农用工具等物品,来交换吐蕃的马、牛、羊、骆驼等农畜产品以及金银器、玉器等首饰,交易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