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汉文字创始以来,草书体就与正书体同时产生发展了。如在先秦大、小篆书体中就有草篆存在。在篆书的隶变过程中又有汉简、章草之类书体产生。自魏晋以后发展起来的楷书体,几乎是同时期就产生了今草、狂草书体等。草书体的创作性、前卫性和在艺术上的点画连接、结字简洁等特点,在促进汉文字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贡献和作用。书法艺术是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在诸多书体中,草书是最富于变化,最能发挥作者个人性情的书体。相对地,也具有更多个人的书写风格和历史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学习草书,在识读、行笔上较学习楷书、隶书等正书体要困难一些。作者在长期学习草书过程中,研读了《明拓急就章》、《草诀百韵歌》、于右任《标准草书》及现代诸多草书教程书籍、碑帖等,获得不少收获和体会,为弘扬中华文化,《草书解析百韵诀》一书将以引玉之砖酬献于读者,愿它会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有所裨益,书中有不足或不妥当之处,诚请读者指教。
本书的编写过程,是点积而成,延时较长。本书不同于同类的草书歌诀书籍,重在于归纳历代著名书法家的草书书迹,寻求草书在字法上最一般的书写规律,比较适合于草书初涉者。有关草书作品创作章法、笔法、审美等本书未过多涉及。在书中,对于汉字的草写归纳得出了诸如:口破封,简形称,折连转,点代换等传统的书写规律和方法。其中对常用的草书符号进行了粗略归类,如对三点对称符的归纳、方块汉字的四个角落的简省与符号代换等等。我们知道,现在的简化汉字有不少是从对草书的楷化与规范中得来的,因此学习草书字的通常准确的书写法,知其源头对于学好用好中国汉字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以歌诀形式推出,共编有五字一句,十字一联诀,合计一百四十四联诀,不同部分有变韵。书中选录有千余个不重复的今草书体字,并标注有书法家姓名或出处。书中集字一是尽量是书写规范的,二是书法家相对集中,可使读者通过一本书的阅读,大体即可识别历代著名草书大家的书写风范,更好地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瑰宝。
本书的成书过程,得助于周正举学兄尽力相辅,经他指导,作多次多处修改辑成此书。在此,诚表衷心感谢!
二零一七年四月 作者朱绍凯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