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艺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具有非常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的民族绘画,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花鸟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到五代,花鸟画已经进入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并开始产生了以南唐徐熙和孟蜀黄鉴为代表的两大流派。虽然两位都是宫廷画家,但黄鉴为迎和当朝贵族和统治阶级的审美观,因而其作品的内容都是皇帝御花园里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画风富贵而艳丽,不露笔踪,工整精细。而徐熙身为江南布衣,性格豪迈,放达不羁,高雅自任,故不受宫廷之约束,作品内容多取于大自然,并以书法入画,笔墨纵横,挥洒自如,墨色交融,独树一帜。由此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花鸟画流派。
北宋后期的皇帝宋徽宗赵佶,也是一位大书画家,他不仅引领创建了宫廷画院,还把花鸟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元代开始,废除了画院制,因为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文人画家的作品更加趋向于抒怀言志,故作品多强调诗、书、画三者的完美结合,其画风也多以“素净、华贵、天趣自然”为主。
明代文化艺术更加发达,出现了以地区性为中心的画家和流派。但花鸟画仍然继承了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法,作品题材多以梅、兰、竹、菊及石为主,又沿用宫廷院体画的方法,从而开创了兴盛一时、影响颇大的新局面。
清代,是花鸟画最鼎盛的时代,作品更加重视笔墨情趣。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八大山人”、石涛等为代表的大写意画派,在他们的作品里,充满了具有高昂气节的艺术情调,加之丰富的诗文素养和书法的巧妙结合,开创了天趣一路的新格局,作品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化艺术的不断进步,加之海外美学的影响,清末及民国年间我国各种画派如雨后春笋般相继产生,推动了文人画的新局面。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更把篆刻融于绘画之中,达到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从而把中国文人画的“形式美”提高到了更加绝妙的境界,也将中国花鸟画推向了新的巅峰。
2014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之际,学校领导为拓宽教育项目开设了“中国花鸟画技法课程”,为此特聘请我及谷鹏、王军、左华昌、耿俊萍等多名教师开展花鸟画的教学工作。为更好地培养花鸟画人才,我将在60多年内研究、学习的齐白石的绘画风格与李苦禅、王雪涛两位恩师赐教的绘画特点相结合,总结出一套花鸟画绘画方法,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现场讲课画稿的方式教授给学生这套绘画技法。教学中也加入了对齐白石、李苦禅等大师精品画作的赏析。书中不足之处烦请同道专家批评指正,在此不胜感激。
谷宝玉
2019年3月于中国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