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识人论世 教乐育人跨界(代后记)

知音识人论世 教乐育人跨界(代后记)

吴跃华

刘双副教授要我给她即将出版的专著写个推荐,我实感不能胜任。因为但凡给专著作推介之人至少得有点威望、有点成就,我这学还没学得过来的普通音乐理论教师怎能越界妄言?然实在推脱不得,好在我们多年同事,刘老师的为人、教学及其舞台风采时刻印在我脑中,所以借学习刘老师专著之际写了以下几点感言,算作我送给刘老师这本即将出版的专著的贺词。

众所周知,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大多很关注歌剧,尤其是意大利歌剧,因为这基本上就是传统“美声唱法”的代表。刘老师作为这方面的资深专家,关注意大利歌剧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把目光锁定在威尔第与普契尼身上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声乐界对这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关注很多,一方面威尔第的歌剧是“美声唱法”的代名词,河南声乐教授武秀之提出的“三女唱法”之《茶花女》正是威尔第的名作之一,武教授显然是用《茶花女》来代表西方正统美声唱法的。另一方面,普契尼的歌剧甚受国人关注,尤其《图兰朵》直接跟我们有关,尽管中国女性图兰朵是西方人臆想出来的。如此受到众多关注的歌剧音乐家,要想研究出新意是很困难的。但刘老师独辟蹊径、迎难而上(对两位作曲家做持续的系统比较研究),尤其可贵的是其运用“维度比较”这一新视角进行研究。按说,比较法在研究中很常见,但一般常从“社会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比较,即“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如果我们把意大利19世纪的歌剧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话,“横向比较”一般选择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法国等国的同时代歌剧进行比较,“纵向比较”一般选择其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的歌剧进行比较。所谓“维度比较”,即在意大利内部选定标杆性歌剧人物作为目标进行比较,以突显其内在差异性。因为当比较领域性质差异比较大时,其对比效应一般都很强烈;但当比较领域性质差异比较小时,其对比效应肯定就不那么明显了,甚至可能有“同化现象”。因此,如何细分其比较维度在某文化内部进行比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刘老师给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就威尔第与普契尼进行比较这一课题而言,这同宗同族的比较,求同容易,求异就难了,刘老师为其系统比较研究选定的框架是社会环境、艺术流派、抒情性与戏剧性、演唱技巧这四个维度构成的立体性比较平台,且刘老师选定的这“比较视域”也借用了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国古人在文艺研究中提出了“知人论世”观,即要深入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所处的时代。照此原理,我们还必须“知音论人”,即要深入了解歌剧音乐还必须了解歌剧音乐的创作者。刘老师对“社会环境”的强调,对“艺术流派”的重视,无不渗透着这样的思维。像一般人那样孤立的、仅进行歌唱和音乐技术层面的分析显然不可能获得歌剧的深层内涵。

当然,刘老师作为声乐专业教学人员,其研究的主要使命在我看来是服务于教学工作。作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声乐专家,刘老师深知这个道理。无论是在自己的舞台实践中还是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对美声传统的重视是无须多言的,这也是其他声乐教师容易做到的事。在此,我想说两点其他教师不易做到的事:(1)威尔第与普契尼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意大利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为意大利的民族歌剧事业树立了另一座高峰。一句话,他们都是爱国主义者。我跟刘老师私下交往不是很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2003年去山东协助某高校招生的过程中,记得考试间隙两校教师进行专业交流时,刘老师的一首《我爱你,中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在我们学院的舞台上也听到过刘老师对这首歌的深情演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她的激情演绎,刘老师那次表演简直可以说是雍容华贵,我不知道杨贵妃的美是什么样子,那一刻刘老师的舞台表现还真让我联想到杨贵妃。我猜想,如果刘老师有机会出演歌剧,在大歌剧中担任贵夫人的角色肯定不错。当然,我举刘老师的这个例子主要意在表明她的实践哲学,我们研究西方歌剧,不能拜倒在西方脚下。当前,美声界包括廖昌永在内的许多专家都提倡演唱中国歌,我想刘老师早就深知其中之意了。“爱国”这个词很大,但行动起来是很具体的,一点一滴的。(2)威尔第与普契尼还有一个共同点是都关注社会小人物,如茶花女、绣花女。在学校这个集体中,学生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近来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印证这一现实。刘老师对待学生向来都很亲和,仅看刘老师的面相都能感觉其天生就是当老师的料,因此学生都很喜欢她,愿意接近她。她不仅关爱弱势学生,还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如有一位在《中国好声音》选拔中获四位导师转身的徐州籍学员,名叫耿斯汉,他高中时文化功课基础都还不错,父母曾为他规划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打算让他将来做医生或者工程师。但他偏偏喜欢上了音乐,他的想法一提出便立即遭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后来他跟父母的关系也因此闹得越来越僵,父母对他甚至万念俱灰,他本人也差点于高二时退学。后刘老师慧眼识珠,她极力劝说其父母支持他,同时也说服他回到学校走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该有的音乐“正道”,建议他走流行音乐这条路。最终在刘老师的引领下,该生考入某艺术学院,并于2015年1月获得亚洲影响力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刘老师的这种关爱不是偶然的,刘老师研究歌剧,但并不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歌剧方面,她还广泛关注音乐剧,研究跨界现象。当下的社会是多元的,真正的育人一定要能做到“人尽其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去助力其发展,而不是不管什么人都按照美声这个尺子来衡量。尤其在一个以培养师范生为主要任务的院校,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所以,研究跨界、培养跨界人才是当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事。在这方面,我还听说,大三、大四就在刘老师班上的李琦,在刘老师的呵护下,于2013年毕业后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中荣获全国总冠军;并于同年11月,代表“中国好声音”参加《直通春晚》,成功晋级四强并登上了2014年春晚。当我询问刘老师这个学生的成长情况时,刘老师却淡淡一笑道:“是学生自己的努力以及其他老师共同培养的结果。”

我不是声乐专业,以上或许说的都是些外行话,但刘老师的研究及其为人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如果概括一下那就是 :知音识人论世,教乐育人跨界。祝贺刘老师大作出版!

又及:刚刚喜闻刘双老师演唱的一张专辑也已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她演唱的威尔第、普契尼歌剧中的咏叹调,在此一并祝贺。

(吴跃华,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特聘硕士学位论文抽检通讯评审专家;兼任《北方音乐》编辑、《广播歌选》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