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

3.2 轨道交通建设的适应性

上海轨道建设长度已超过500 km,“十一五”是历史最高峰,年均建设量超过60 km。基本形成网络加放射线的形态,但线网密度和形态分布不均衡。在现有轨道交通服务半径1 km范围内,内环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83.5%,内环、外环之间的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47.7%,外环周边的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14.7%,远郊地区轨交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4.4%。由于外环周边人口集聚快,已成为向心通勤压力最大的地区。

图5 三种人口分布情景模拟结果
Fig.5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re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cenarios

尽管边缘承载情景与现状就业分布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人口进一步集聚,而没有增加边缘地区有效的就业供给,向心通勤压力会更加严峻,造成的中心城及近郊区轨道交通拥挤程度可能是现状的3~4倍。新城承载情景同样若没有与郊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同步和职住平衡的改善,四个廊道地区轨道交通线路的需求都将是现状交通量的3倍以上。相比而言,廊道承载情景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样是需要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供给,并且需要加快放射型廊道建设,适应运量增加2~4倍的需求。对比已有的轨道交通建设设想,无论选线方向还是线网密度,适应远期发展的建设方案都需要做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