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结论与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通过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的人口分布导向的适应性,及相关空间政策的影响。进而从优化空间结构的目标出发,探讨了人口布局优化的取向,从建立有效的规划调控机制出发,围绕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推进机制及动态应对等方面分析了空间政策调控的重点。本文主要观点和结论,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上海大都市地区面对新一轮发展环境,空间结构的更新、优化将替代传统的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其中人口布局优化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而与之紧密相关的产业布局、交通、住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空间政策设计是推动空间结构优化的关键手段。

其次,从既有的规划目标和规划实施出现偏差来看,缺乏有效的空间政策聚焦是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疏解人口和发展新城仅仅停留在目标远远不够,探讨空间政策路径显得更为重要。

再次,未来上海大都市地区的人口分布目标存在多情景的选择,发展郊区新城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既要体现目标导向,也要尊重市场规律,需要综合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开发节奏、要素支撑及政策引导等多方面的关系。

然后,从优化空间结构的政策设计的框架来看,包括构建人口分布的目标导向、时间维度的行动框架、差异化的分区引导、空间政策聚焦与协同、阶段评估与动态应对五个方面。

最后,作为本文的延伸讨论,也涉及了总体规划变革一些关键问题。一方面,在总体规划向政策型规划转型的趋势下,作为空间政策整合的平台,是否应当确立在地方层面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这也将取决于规划运行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面对城市建设方式转型的要求,总体规划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需要拓展,加强对空间政策研究是增强总体规划有效性的关键。

作者简介:张尚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晏龙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

王 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振宇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陈 烨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