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CMAP.Scenario construction notes[R].2008.www.cmap.illinois.gov/.../ Scenario Construction.pdf/.

[2]ESPON.Scenarios and vision for European Territory 2050(final draft) [R].2014.www.espon.eu.

[3]Fregonese Calthorpe Associates.Envision Utah:producing a vision for the future of the Greater Wasatch Area[R].2000.http://www.fiego.com.

[4]KUPISZEWSKA D,KUPISZEWSKI M.ET2050:Territorial scenarios and visions for Europe:demographic trends and scenario[R].2014.www.epson.eu.

[5]SHEARER A W.Approaching scenario-based studies:three perceptions about the future and considerations for landscape plann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05,32:67-87.

[6]本刊编辑部.上海2040战略专题系列研讨会(一)[J].上海城市规划,2014 (3):3-13.

[7]冯健.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及其启示[J].城市规划,2005 (8):41-50.

[8]高向东,张善余.上海城市人口郊区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2):118-124.

[9]顾竹屹,赵民,张捷.探索“新城”的中国化之路——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城市规划学刊,2014(3):28-36.

[10]李健,宁越敏.1990年代以来上海人口空间变动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J].城市规划学刊,2007(2):20-24.

[11]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2(2):21-26.

[12]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实施评估[R].2013.

[13]汤志平,王林.上海市人口布局导向战略研究[J].城市规划,2003(5):63-67.

[14]唐子来.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城市规划汇刊,1997(6):1-11.

[15]同济大学.上海空间战略专题研究:上海市2040空间发展战略研究[R].2014.

[16]同济大学.上海空间战略专题研究:资源紧约束条件下的城市规模(人口与建设用地)多情景预测与应对策略研究[R].2014.

[17]王德,刘振宇,武敏,等.上海市人口发展的趋势、困境及调控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15(2):40-47.

[18]王桂新.上海人口规模增长与城市发展持续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8-57.

[19]徐毅松,石崧,范宇.新形势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法论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2):10-15.

[20]于涛方.京津走廊地区人口空间增长趋势情景分析:集聚与扩散视 角[J].北京规划建设,2012(4):14-20.

[21]岳天祥,王英安,张倩,等.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未来情景模拟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79-488.

[22]郑凯迪,徐新良,张学霞,等.上海市城市空间扩展时空特征与预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4):490-496.

[23]周春山,叶昌东.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3(7):1030-1036.

[24]左学金,权衡,王红霞.上海城市空间要素均衡配置的理论与 实证[J].社会科学,2006(1):5-16.

【注释】

[1]“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镇群高密度空间效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2BAJ15B03)资助。原载于《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第6期。

[2]引自SIMMONDS D,WADDELL P,WEGENER M.Equilibrium versus dynamics in urban modelling[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2013,40:1054。

[3]由于2000年人口密度的初始分布对后来人口密度变化影响很大,原来人口密度较高的中心地区,后来都有所降低,因此采用偏相关分析,将2000年人口密度设为控制变量。

[4]人口分配方法是:Pi=Pi0+ΔP×Ai/∑A。其中Pi0是普查区i现状常住人口(郊区农村地区为户籍人口),ΔP为需要分配的总人口,Ai普查区i的综合权重值,∑A是所有普查区的权重和。如果i普查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了2万人/km2,超出的人口将以同样的比例分配法分配到其他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