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

大文豪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篇豪迈奔放的词,就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它一出现,就给北宋文坛带来一股新风,极大地拓展了诗词的表现方式和内容,独树一帜,创立了宋词中一个单独的流派——豪放派。

苏轼,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后人便把他们合称为“三苏”。

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二十一岁,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进京赶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在考卷中看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不禁拍案叫绝。

苏洵

苏洵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年轻时喜欢到处游历,不爱读书。到了二十七岁,他开始发愤读书,并四处游学。他的妻子也很有才华,在家指点两个儿子读书。两个儿子长大后,苏洵和他们一起到了京师,一举成名。

试卷是密封的,看不到考生姓名,京城里文章写得好的人欧阳修大多认识,却猜不到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从文笔上看,他疑心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写,有心把这篇文章点为第一,又担心真是曾巩,会有人以此为把柄攻击他们,便只给了第二。直到发榜那天,欧阳修才知道原来文章是苏轼所写。见过苏轼后,欧阳修就更欣赏苏轼了。

在欧阳修的推荐下,苏轼一时名声大震。同一年,他的弟弟苏辙也中了进士。苏洵为两个儿子高兴之余,忍不住也将自己多年所写的文章交给欧阳修,请他指正。欧阳修看到文章别具风格,文笔老练,十分欣赏,把他推荐给了宰相韩琦。苏洵便被直接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父子三人同时在京城出了名,留下一段佳话。

王安石变法时,苏洵已经去世。苏轼认为变法有问题,两次向朝廷上书,却没有结果。他的恩师欧阳修因为和王安石不和,离开了京城。于是,他申请了外调,去杭州、湖州一带做地方官。他每到一地,就为当地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

在杭州时,他留下了大量歌咏西湖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了西湖晴时的水、雨后的山,并把西湖与战国时的美女西施相比,说西湖如同西子,无论何时都那么美。从此,这首优美的小诗就成了西湖的象征。

苏轼在徐州时,黄河在澶州决口,大水很快向徐州冲来,他带着官兵们筑了一道抗洪堤,自己就在城头住下,指挥官兵们洪水期间分段防守,家也顾不上回,终于保住了徐州城。

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看到地方豪强借新法欺负百姓,十分不满,写了几首小诗讽刺他们。不料这些小诗和他的一篇《湖州谢表》传到了京城。一些反对他的人摘抄了其中的诗句,故意扭曲诗中的原意,诬告他毁谤朝廷,对皇帝不忠。苏轼被撤了职,押入东京候审。这就是“乌台诗案”。

苏轼入狱以后,朝廷内支持他的人展开了救援活动,就连退休金陵的王安石也上书为苏轼说了不少好话。苏轼坐了一百零三天的牢,终于出狱,却被降职到了黄州。

课堂在线

汉代的御史台外的柏树上有很多乌鸦,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为乌台。苏轼被捕后,关在了御史台的监狱,故称“乌台诗案”。

当时苏轼官职很小,俸禄低微,无法维持生计。他只好开垦了一块荒地,种田来补贴家用(“东坡居士”的称号就是这时候他给自己起的)。

失意的日子里,他寄情山水之间,以诗文抒发心情。一个明月当空的日子,他和几个朋友划着船,相约来到长江边的赤壁游玩。他想起三国时,在赤壁发生的一场场激战,心中感慨万分,思维奔腾,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语言豪放大气、雄浑有力又优美动人,令人读之心潮澎湃。

不过,此赤壁非彼赤壁,三国周瑜火烧曹军,即真正的赤壁在武汉上游,而不是黄州。黄州赤壁因苏轼而出名,人们就把这里称为“东坡赤壁”。

在黄州的五年是苏轼创作的黄金时期,大批佳作诞生。后来他又多次被朝廷召回,但仕途总是不太得意,或者因和当权者政见不合而不得不主动申请外调,或者遭到排挤打压从而被贬官,但他一直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苏轼再次到杭州时,担任杭州知州一职,他发现西湖淤塞,就奏请朝廷准许他施工。然后,他召集了二十万名民工,深挖河床。再把挖出来的泥加工处理后筑成一道长堤。长堤筑成后,上面再遍植杨柳、芙蓉等形成美丽的景观,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但是他的政敌不肯让他在杭州“享清福”,很快便把他贬到当时还比较落后的惠州(今属广东省),在惠州待了两年多,苏轼又被贬到了海南岛上的儋州。

课堂在线

苏轼和章惇年轻时是好友,章惇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定支持者,苏轼则被视为旧党。所以,章惇成为宰相后,不顾旧情,将苏轼一贬再贬。

1097年,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驾着一叶扁舟漂到了荒凉的海南岛儋(dān)州。后人一直把苏轼看成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至今,儋州还保存着东坡村、东坡田、东坡路等与苏轼有关的地名。三年后,苏东坡得到赦免,开始北归,1101年回京的途中在常州(今属江苏省)逝世。

苏轼不仅散文和诗非常出色,还能书善画。他擅长行书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长于画枯木怪石,主张“画外有情,以情寄画”,追求画作的神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等新理念。他曾画过一幅《寒林竹石》,自信地说:“此画作已入神品。”可以说,苏轼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艺术全才”。

课堂在线

智慧点评

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仕途始终不如意。但是,他不管在哪里为官,总是尽量为当地百姓谋利,尽到自己身为父母官的责任,并尽力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好。仕途的不如意,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养分。他的正直和责任感以及性情的洒脱豪迈,让他深具魅力。

要点掌握

1.1056年,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一同到京师,苏轼、苏辙同中进士,父子三人名满天下,号称“三苏”。

2.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随后被贬到黄州,在黄州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大批杰作。

3.1101年,苏轼从儋州北归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考点追踪

1.简述“乌台诗案”的过程。

2.被贬黄州的日子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

课本里学不到的趣味知识

东坡肉

苏东坡不但是位大文豪,还是位美食家。他在黄州居住期间,发明了一道猪肉做的美食。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画》中记载道:“东坡很喜欢吃猪肉,在黄冈的时候,他就在《猪肉颂》中写道:‘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因这道菜是苏东坡所做,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道菜称为东坡肉。

关于东坡肉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苏轼在杭州当知州时,亲自上阵,带领着乡亲们疏浚西湖,筑堤建桥,让西湖面貌焕然一新。百姓们为了感谢苏轼,送了他很多猪肉,苏轼让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烧成红酥的肉给工人们吃,人们就将这种肉叫东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