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概述

9.1.1 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30多年的岁月中,微处理器从4位发展到32位、64位以及多核,其性能和运算速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就微机系统结构而言仍是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微型机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

高性能的微处理器是高性能微机系统的核心,高性能微处理器的技术大多借鉴大型计算机的CPU技术,微型机的先进技术曾出现于大中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中。这些技术包括超标量流水线技术、指令级并行技术、超长指令字技术、RISC技术以及高速缓存技术、虚拟内存技术等,在微处理器的设计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与提高。

除了微处理器的快速发展外,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在发展。早期的8位微型机配置的是CP/M操作系统,而16位PC则使用MS-DOS或PC-DOS操作系统。它们基本上都是命令行操作系统。视窗操作系统首先出现在Apple的产品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苹果电脑Machintoch上配置了颇受欢迎的黑白视窗操作系统,但终因机器太贵,它未能得到快速发展。

1983年年底,微软公司向苹果公司购买了视窗操作系统。经过研发,1985年,Windows 1.0问世,为16位PC提供了初步的图形用户界面。接着微软公司和IBM公司联合为PS/2微型机开发了OS/2操作系统。此后,微软就转向视窗操作系统的开发,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推出了Windows 3.0和Windows 3.1,1995年8月Windows 95的发布把微软推向了计算机软件的巅峰,微型机的视窗操作系统达到了辉煌的时期。之后,1998年和2000年微软又分别推出了Windows 98和Windows 2000。2000年之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几乎占领了所有的微型机市场。微软又相继推出了Windows Me(2000年)、Windows XP(2001年)、Windows 2003(2003年)、Windows Vista(2007年)、Windows 7(2009年)等个人计算机视窗操作系统。最新支持触摸操控功能的Windows 8也已于2012年10月26日正式推出,系统独特的屏幕界面和触控式交互系统旨在让人们日常的计算机操作更加简单和快捷,为人们提供高效易行的工作环境。它支持来自Intel、AMD的芯片架构,被应用于台式计算机、笔记本式计算机和平板电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