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书

“鄞”是一个古老的地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夏时有堇子国,以赤山为名……加邑为鄞。”《辞海》、《辞源》、《新华字典》等都有一个解释:地名。鄞地春秋时属越国,《国语·越语上》说:“句践之地,东至于鄞。”战国时属越国。秦灭楚后,于公元前222年置鄞县,行政区域大于今宁波市。全国至今仍沿用着如此古老的县域地名,已是凤毛麟角。历史悠久的鄞州,同时也留下了 一批古色古香的地名,而许多地名又蕴涵着神奇美妙的民间传说,这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枳极地去挖掘、抢救和保护。欣喜的是,两位民间文艺家徐秉令、谢根芳对此关注已久,自觉地承担起艰辛的搜集整理工作,历经数年,编成了《鄞州地名传说》一书,并将出版,可喜可贺。

地名传说,是一山一水一方土地的文化诠释,它是许多地名产生的源头,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是历史发展的文化沉积。鄞州的地名传说类型丰富,其中主要的是神话类的传说、人物类的传说和动物类的传说。这些地名传说与鄞州的历史文化、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如神话类地名传说中很多与“龙图腾”有关。鄞州地处东海之滨,史前文化中先民崇拜龙图腾,境内有许多地名都与“龙”相联系,如云龙、龙观、五龙潭、九龙墟、龙王堂等等。因此《东钱湖》反映的是“瑶池金龙”,神通广大,点物成精;《五龙潭》、《云龙九曲河》则表现出五龙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神通。其他如《龙潭》、《毛竹庵》,甚至别的类型的地名传说,很多与“龙”有关。

本书人物类的地名传说,最大的特色是人物与庙宇的结合。邨州历史上是重县、大县,有很多朝中名官任职此地,如王安石、王元暐、魏成忠等,也有很多清官、贤将,如梁山伯、裴肃、楼茂郊等。他们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因此历代民众自发为他们建庙立碑纪念,这组人物地名传说达十多则。如《梁山伯庙》赞颂东晋县令梁山伯的事迹;《楼君庙》和《十八裴君庙》传颂的是唐代楼茂郑、裴肃两将军曾在鄞州沿海保境安民的功绩;其他还有《它山堰》《赵君庙》《白马将军庙》是纪念兴修水利的贤人等等。

而动物类的地名传说多与山川风物相结合。如《鸡笼山》《眠牛山》《狮子岩》《黄牛礁》,还有《龟潭》《毛蟹山》等。这些传说的共同特点是按山、岩、礁的形状来流传相似动物的故事。很明显,这类地名传说是民众触景生情,根据山形物貌创编出来的传说,演绎各类动物的故事,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地名的传说,除了史有其人其事以外,大多是人民群众生动的文学创造,是源于人民的思想、情感、兴趣的自然抒发,因而这些传说反映的思想是朴素的,情感是真切的,兴趣是广泛的。它对于一方地域的历史、生态、人文和族群性格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同时可以由此激发人们眷恋家乡、亲近故土的思想情感,增强民族的自信和热爱祖国的信念。它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的基因之一。在现代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对它的深入挖掘,有效保护,科学传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要求。

真诚感谢两位热心的老文化工作者对民间记忆的虔诚的守望,为鄞州人民整理传存了一份美好的文化遗产。并以此序共勉,坚守我们的田野,再创大地的丰收。

2011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