佽飞庙

佽飞庙

佽飞庙,又名灵翼佽飞庙,唐明州刺史黄晟字依飞,因黄晟被救封为依飞大将军而命名。庙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上张村和井亭村之间,距黄晟故里上张村东约200米,始建于唐末,清道光三年(1823)拓基兴建,咸丰年间为太平军所毁,光绪元年(1875)三十二村捐资重建,庙宇规模宏大,七开间,三连进,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由门厅、天井、大殿、后殿及东西两厢楼组成,庙门三扉,上悬“佽飞庙”红底金字匾额,庙前有石狮一对,中竖一对旗杆,大殿柱础为石镂雕的狮、虎、花、鸟,大殿内的荷花石板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文物价值,门楼、大殿、内外檐廊雕刻的戏剧人物、龙凤花草色彩依旧,镀金处仍金光闪闪,庙宇内有大批清代建筑文物和碑匾数块。据专家介绍,这样的清代建筑在浙东一带很少,其气势仅次于帝王之下(九五之尊的帝王九间五进)。民间还流传着饮飞大将军斩蛟龙的故事。

一千一百多年前,唐朝明州的桃花渡(现宁波新江桥址),南来北往靠渡船摆渡,很不方便。当时,桃花渡有两条蛟龙经常兴风作浪,吞食活人,危害百姓。为了祈求平安,百姓每年以鸡、鹅、猪、羊祭之,每三年还要以童男童女祭之,过江百姓方得太平,人民苦不堪言。

有一年,桃花渡口正用童男童女祭蛟龙时,武艺非凡、年少气盛的黄晟刚好路过这里。他看见许多男女老少号啕大哭,就问这是为什么。一妇人哭着说:“我只有一个孙子,却要将他送给蛟龙吃掉,我将无后了。”说罢,痛哭不止。黄晟听了怒不可遏,决心要斩杀蛟龙,为民除害。那天正值五月初五端午节,他请岸上的百姓准备好红米、白米,并告诉他们,他下江后,如果江水泛红,就撒白米,江水泛白就撒红米,以米的颜色作为上岸的标志。交代完毕后,黄晟持宝剑跃入江中,与蛟龙进行了生死搏斗。蛟龙生性凶猛,张牙舞爪。黄晟勇猛无比,举剑刺向蛟龙,因用力过猛,宝剑被蛟龙折断。在这生死关头,黄晟一把拔来江边的菖蒲刺向蛟龙。可能是黄晟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上苍,蛟龙终被剌死、斩首,血染姚江。百姓见江水泛红,立即把白米撒向江中,只见黄晟持蛟龙头从江中出来。此事轰动了姚江两岸,李白有《观佽飞斩蛟龙图赞》一首:依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

为纪念黄晟斩蛟龙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每年端午节,宁波家家户户都会用菖蒲做成宝剑,把菖蒲根部雕成佽飞公模样,并染上雄黄与箕艾(代表马鞭子)扎在一起挂在门前,祈求佽飞公佑护。千百年来,此举成为宁波、上海、江苏、江西等地的风俗。

整理者:黄赛德